【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教师是传承这一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当代,我们更要借助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弘扬精华,创新发展。是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优势所在。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怎样把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之道,自律修身之术,“润物细无声”的传递给学生,这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的一个基本指标。本文将对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做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52-01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诸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传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教育。这也正是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优势所在。叶圣陶指出:“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应该使语文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充当重要的引领角色,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不单是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还是教学生学做人,做好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主要桥梁。
语文课本以古今中外名著选编为主,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学生从中不仅可以学到语言和文字知识,而且还可以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课文反映的是作者的思想和内涵,其中有家国情怀、为人之道、师友之谊……语文教学是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來关注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并且适时地能够关注当下,审视自我。
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的几千年间从未中断。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本。5000多年来的文化传承,孕育了独特的精神标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追求,“忠孝仁义”的传统美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这涵盖着一个民族精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些基因,表现在风度气质上,表现在言谈举止上,具有中华民族的独特性。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国家历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道德修养,从而构建和谐社会。在当代,我们借助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弘扬精华,创新发展。
《大学》开篇中讲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里面就提到了人的所有抱负和理想的实现,均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可见提高人文修养的重要性。
二、对中职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
中职院校学生来源于初中毕业生,无论是在初中阶段还是在中职阶段,语文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篇目较少,老师在课堂上补充介绍的内容有限,学生自身又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所以,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都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偶有引经据典,却也贻笑大方。比如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句话的解读,并不是要我们自私自利,这里的“为”是修行的意思,正确的释义是:人生在世,要努力修行,要提高自己的修为。否则,上天也会惩罚他的。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能够直接从网络获取信息。但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处于15,16岁的年纪,缺乏对信息加工、提取、判断和吸收的处理能力,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常感“莫名其妙”,从而影响了其对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塑造。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在语文课堂上适时引导、启发学生,把所谓的“莫名其妙”变成“妙不可言”,用内心去领悟,去感知。
再者,即使有些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会因为其缺少与现实的联系而感到模棱两可,无法定位,缺乏理论与实际的迁移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中职语文教学更是担任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传统文化进行自然而然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
三、语文学科具备渗透传统文化的水到渠成之优势
由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决定了,语文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同时也是用来承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其实就是在强调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广博宏大,吸收民族传统的文化精髓。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四、语文课堂中对传统文化的适时迁移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前人思想道德价值的精华,长期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会使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思想得到升华,行为得到规范。
学校教育依然是文化传播的主渠道,所以,要传承文化必然要在学校教学中进行,要让学生们认识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进而认同它,发展它,传承它。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一定要在古文学习中进行,我校现采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基础模块)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其中文言篇目十分缺乏,因此在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以文言篇目为主。
过去对传统文化也曾存有误区,以为传统文化就一定是来源于文言文,其实不然。广义的传统文化指的是,历史文明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而我们关注的是传统文化在塑造学生为人处世、接人待物、自律修身方面的作用,主要是思想、信仰、道德方面的传承,即狭义的传统文化。因此,即使是现代文的阅读和学习也能很好且有效的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如在讲解课文《荷塘月色》时,当老师引导学生了解了作者是在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叛变革命,致使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时,旧中国正值知识分子在苦难中所寄托的一种向往平和美好的政治思想时,就可以借机向学生扩展爱国故事。如屈原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事件中,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的爱国情怀;钱学森、华罗庚等科学家的科学报国;还有以施一公、饶毅等人为首的率先回国的高端科学人才,摒弃国外的高职高薪纷纷回国……借此激发同学的爱国情怀。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范围也十分广泛,要想很好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首先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素养,以及正确理解传统文化并能在教学中适时迁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王伟光.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求是,2016(12)
[2]王松玉.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J].教育学文,2016(3)
[3]白慧平.中职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渗透[J].职业技术,2018(1)
[4]黄婷.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国学经典教育现状探微[J].文学教育,2017(12)
[5]张雯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文学教育,2017(9)
作者简介:
郭艳菲(1981.06—),女,汉族,吉林省通化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