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班教学模式探讨

2018-12-13 02:05鄢飞朱琳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互联网+实践互联网

鄢飞?朱琳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班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本文分析了传统高校大班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指出“互联网+教育”给高校教育带来的影响,探索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班教学模式,包括互联网辅助课堂教学模式,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互联网教学考核体系等,以期为高校大班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互联网+;高校;大班教学模式;实践

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最根本的体现,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质量以及学校声誉。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逐渐扩大,这既给高校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解决学生数量不断增多与教育资源短缺间矛盾的手段,大班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大班课堂由于规模大、人数多,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国外发达国家,为保证教学质量,师生比越来越小,班级规模大多控制在20人以下。因此,很多人对于我国大班教学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但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口基数、教育投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和普及化,在一定时期内,大班课堂教学模式必然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高等教育机构不得不去适应不断增长的教学规模需求。

2016年1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规划明确指出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提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变革。因此,如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想方设法提升大班课堂教学质量应是当务之急。

传统的大班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高校教学的发展需求。在“互联网+”的发展中,教育已成为一个加数,在教育资源紧张的环境下,基于高等教育的特点,科学借助互联网这一工具,将会对现有的教育产生巨大变革。本文将从对高校大班教学模式的问题剖析出发,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对于教育的影响,探讨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大班教学创新模式与教学思路,以期为当前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高校大班教学的特点与不足

大班教学,有的也称“合班教学”,通常是指在单个教学班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班(一个自然班人数标准不统一,通常在20- 40人之间)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目前,我国对中小学的班级规模有着严格的班额限定,而对大学的班级规模并没有严格的标准,现行的做法主要以师生比作为班额的代替性指标。因此,对高校大班人数的规定就比较宽泛。F. Greyling等(2008)定义60人或超过60人的班级规模即为大班;[1]Maringe等(2014)指出16-45人即为大班;[2]杨清望(2010)通过对大学大班教学模式效果进行实验研究,指出大班一般是指学生人数超过50人的班级;[3]杨静、姚利民(2012)通过对某省七所高校班级规模的统计分析,认为高校的合理班级规模应该54人;[4]李桂荣,陈玉娟(2013)基于H大学的实证调查中,得出高校教学班级规模应该有一个合适的范围,认为合适的班级规模是30人;[5]金跃强(2016)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同一班内学生个体学习效果差异只有在班级规模少于 40 人时才能得到显著性改善。[6]

高校大班课堂的特点表现为:教室大,学生人数多,经常专业混杂。大班教学虽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现有有限的教学资源,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量负担,但是存在诸多问题。不少学者就大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7]-[11]总结主要问题如下:

1、教学交流互动少,低头族严重

在我国高校的大课教学中,讲授法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接受型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师生间缺乏沟通与交流。教师有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但由于人数多,讨论效果经常不理想。因此,学生多处于被动地位,很少参与教学,弱化了学习的动力。随着信息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成就了一些频繁上网、即时交流的“低头族”,“手机不离手”逐渐成为课堂上的普遍现象。手机和网络对老师和大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实质正是对传统大班教学模式的挑战。

2、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大班教学通常是多专业混杂,学生人数多,但是教师的课堂教讲授仍运用统一的标准,不能区分对待不同专业需求,更不易针对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因材施教,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3、课堂秩序难维持,课堂纪律较差

大班课堂人数众多,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就会减少考勤,学生趁机逃课,迟到早退的现象更为严重。大班教学,特别是人数上百的课堂,课堂秩序很难监管。上课聊天、睡觉、写其他课程作业等现象频出,课堂纪律不好维持,同时,嘈杂的环境也增加了学生的疲惫感,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互联网+对教育带来的影响

1、学习不受时空限制

传统的教学三要素就是学校、老师、教室。而“互联网+”的发展,让学习不再局限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12]出现了“没有教室的学校”、“无处不在的学习”、“一人一张课表”等各种教育教学创新模式。互联网的发展还带来了诸如慕课、直播、翻转课堂、微课、在线课堂、混合教学等线上学习渠道,推进了移动学习、协同学习、智慧学习,让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成为可能。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大班上课,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也不能充分解答每个人的问题。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平台,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和解答。学生还可以运用互联网资源,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有疑问的部分,学生可以在线提问,老师在线解答,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F. Greyling等对约翰内斯堡的特大班(大约600人)的工商管理专业进行研究,发现采用混合教学的方式的情况下,学生的在线测試平均分数、书面测试平均分数、学期平均分数及最终的成绩分数都有明显提高。这充分证明了采用互联网教学能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带给学生更好的体验,而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不同高校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是不同的。“互联网+教育”能够打破传统高校教学的界限,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高校教育资源。对于高水平的专家学者的课程,只要能接入互联网,就能实现课程学习。“互联网+”提高了高校教育的灵活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也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班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互联网+”发展背景,本文提出如下高校大班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1、互联网辅助课堂教学模式

这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整合到大班课堂的教学模式。要改变以往抵制手机、上课严禁带手机的要求,而是鼓励学生带手机或笔记本电脑进课堂。老师可以借助微信等公众平台布置课程作业,或者课前准备要求。对于大班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弊端,可以补充对应的知识。老师也可以在QQ群或者微信平台发布讲授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直播讲授,也可以录制成小视频,进行知识共享。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比较好的网站或者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网上知识或者技能分享。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整合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将手机、电脑上网的行为成为学习的必须工具和途径之一,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过程,并使学习环境个性化。

2、混合式教学模式

这是一种以线上为主体、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把冷酷单调的教与学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努力创造一个温暖、个性化、有吸引力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混合式教学要求线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例如每周更新课程首页,丰富视觉效果;鼓励学生在讨论区参与生活及学习课程的讨论,交流对教学体验的感受及建议;同时要求老师及相关负责人及时回复;教师可以在網上定期发布关于相关专业学习技能的视频讲座,方便学生在合适的时间去学习;注重拓展一些重点知识串讲、相关案例赏析及个人创意等部分。借助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意及想法表现出来,激发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3、互联网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为保证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建立科学合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必要的保障。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加强监督和调整,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保证从课程设置前期准备到视频录制,直播安排,在线问答及作业检查,到网页的制作及效果反馈与改进都能做好有力的资源保障。要提高教师网络操作水平,掌握数字化校园及相关设备的运用技巧。除了建立对教师的互联网教学过程及效果的评价体系外,还要建立对学生的互联网学习评价体系。对于学生成绩的考核,不再仅仅是书面试卷成绩,可以添加网上测评成绩作为总的成绩。包括线上学习的测试、线上交流的频率、线上作业的完成率、线下课堂的出勤率、线下作业和线下考试得分等因素,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突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Greyling F, Kara M, Makka A, et al. IT Worked for Us: Online Strategies to Facilitate Learning in Large (Undergraduate) Classes.[J]. Electronic Journal of e-Learning, 2008.6.179-188.

[2] Maringe F, Sing N. Teaching large classes in an increasingly internationalising higher education environment: pedagogical, quality and equity issues[J]. Higher Education, 2014.67(6)761-782.

[3] 杨清望. 大学大班教学模式效果的实验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0(16)168-169.

[4] 杨静, 姚利民. 关于高校班级规模的调查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7)86-93.

[5] 李桂荣, 陈玉娟. 高校教学班级规模适度性的追问与探析——基于H大学的实证调查[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3. 17(1)3-8.

[6] 金跃强,陈舒舒,张秀芹,易华. 基于学习成绩的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实证研究[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03)50-53.

[7] 吴艳. 大班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8(9)111-114.

[8] 韩冰清.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大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0(5)60-63.

[9] 李真. 大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2(11)115-116.

[10] 杨春梅, 杨艳平. 高校大班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证研究[J]. 大学:学术版, 2013(12).

[11] 孟祥林. “过程管理+量化管理”:高校大班授课问题与教学效率提升对策[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7(3)10-16.

[12] 陈海玲,姬鄂豫,朱元良,杨艳菊.“教育+互联网”背景下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探究[J].广州化工,2018.46(02)151-153.

【作者简介】

鄢 飞(1979—)女,湖南株洲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互联网+实践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