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认为透过马克思的休闲思想,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和谐因素:一是实现人的自由平等是和谐的基础;二是实现人的最高本质是和谐的关键;三是实现人的自觉自为劳动是和谐的方法;四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和谐的最终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我们更要注重人民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的和谐有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奋斗。
【关键词】 马克思;休闲思想;和谐性;当代价值
对于休闲的概念,虽然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但有一点大家是可以达成共识的,那就是休闲是个体对自己的自由时间进行自由的支配。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指出:“休闲不是不活动,不是绝对的使自己闲置在那里,闲可能使人很不愉快,最多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闲,需要排除的闲需要用愉快活动来填充的闲,”、“它也是人们对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利用,它是人自我支配的行为。”[1]马惠娣女士则认为:“休闲是一种价值取向,一个成为人的状态,一个完成个人和社会发展任务后的存在空间,一种人生中重要的发展舞台。”[2]而对于两百年前的马克思,休闲是何以可能的?
一、马克思眼中的休闲含义
在英文版的马克思著作中,free-time是表示休闲的意思,而在我国的汉语翻译中通常译为自由时间。从马克思的文笔下产生的“休闲”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让自身在娱乐和休息中幸福体验闲暇的时光;二是指不断发展个体的智力,主动掌握自由时间,不被生产劳动所占用。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休闲就是属于个体的自由自在的时间和空间,是一种随心的无压力剥削的自由时间,在这个自由时间里,主体可以对其没有压力的进行自由支配,休闲是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关系到人类的生活与发展,关系到三大社会形态的最高阶段即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最高目标。马克思曾谈到:“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是财富本身:一部分用于消费产品,一部分用于从事自由活动,而这种自由活动不像劳动那样是在必须实现的外在目的的压力下决定的。”[3]
马克思对自由时间的论述较多出现在《1857年-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1861年—1863年政治经济学批判》两个阶段的论述中。首先,在第一个阶段中,马克思为批判普鲁东的错误观点而指出,“人不必把他的全部时间用于生产生活必需品,他在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还有空闲时间可以支配”。 因此,“自由时间—不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变成另一主体,于是他作为这另一类主体又加入直接生产过程”。 其次,在第二阶段中,马克思进一步分析自由时间的来源问题,他认为人类的自由时间应该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程度上,这时人们才有真正的自由时间。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实际上从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中取得两种东西,首先是生活的物质条件,……其次是他们支配的自由时间,不管这一时间是用于闲暇,是用于从事非直接的生产活动(如战争,国家的管理),还是用于发展不追求任何直接实践目的的人的能力和社会的潜力(艺术等等,科学)这一自由时间都是以劳动群众方面的剩余劳动为前提”。 因此,我们人类要想获得自由,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休闲时间,“必须和外在的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讲,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3]
二、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和谐意蕴
从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价值诉求和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自我意识的时代精神和争取自由与解放的思想中处处体现他对人的生存境遇的终极关怀,正是这种博爱伟大宽广和谐的关怀,让他无法抗拒也无所畏惧。对现实被压迫剥削苦难工人们的关注和同情,对自由时间的争取和追求,对劳动异化的批判和反抗,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和斗争,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向往和期待,正体现了他对和谐的追求,对和谐意蕴的阐述与宣扬。
1、实现人的自由平等是和谐的基础
这里所讲的自由主要是指人所拥有的可以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以及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真正平等的自由,是相对的自由而不是绝对的自由,是在道德与法的基础上的人的和谐性。如果没有所谓的自由,也就没有所谓的和谐,没有所谓的和谐就不可能享受到休闲的高贵。马克思曾说过:“忧心忡忡的穷人和满眼都是利害计较的珠宝商都无法欣赏珠宝的美,因为他们或是被生活的压力所逼迫,或是被利害的计较束缚,都无法自由自在的对待生活、对待产品、对待世界。”所以不管是穷人还是商人,在没有自由的基础之上,也就不能去真正的生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用美丽和谐休闲的心态去体验生活世界的真善美。实现人的自由平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人没有自由和平等也就无所谓和谐,马克思看到人类的不自由不平等,因此,他要构造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是可以获得自由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休闲活动,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2、实现人的最高本质是和谐的关键
对人类及其社会生活的研究一直是触发马克思思想研究的灵感来源,他关注现实的苦难人民,把他们的生存境遇当做自已的经历,把他们对自由美丽和谐的向往当作自己生命的核心不断去研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现实的个人作为社会关系发展的起点,对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以人的自主自由活动和“有个性的人”作为社会最终的发展目标。再后来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要揭示资本与人类的关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冷漠的金钱关系,寻找社会中自由、休闲、和谐的因素。马克思也非常重视人在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情况,“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類关系的本质、基础。”离开个人来谈论社会那是不合理的,所以“把社会当做一个单独的主体来考察,是对它作了不正确的考察,思辨式的考察。”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正因为如此,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提供了根本保证,是人类走向自由、个性的首要条件,这是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和谐的关键。
3、实现人的自觉自为劳动是和谐的方法
马克思认为,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应该以劳动、休息、休闲为补充,从而体现生命与生活的美好。劳动作为人类为了能够延续生命继续生存的活动,应该真正体现人的自觉性和自为性,体现一种和谐的社会管理方法。休息和休闲是劳动的一种补充方式,是人类为再生产劳动力而进行的必要的活动,它们是劳动的可持续力量,是生产力的再生产。这三者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撑,是统一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在马克思那个年代,工人们的劳动是与自己相对立的,即“劳动所生产的对象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从而掩盖了劳动本质异化。马克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异化劳动的表现:其一,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们的劳动和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之间是相对立的,他们生产劳动产品越多,所占有的对象就越少;其二,劳动者和劳动生产活动相异化。工人们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不是在表现自己也不是在肯定自己而是在与自己相对立,不断否定自己,没有幸福感与获得感;其三,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是一种社会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异化劳动,人的自我、自由的类本质被贬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其四,人同人的相异化。工人阶级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阶级剥削和利用,并作为统治工人的异己力量相对抗着。因此,只有消除劳动异化,实现人的自觉自为的劳动,让劳动者劳有所成果,劳有所成就,劳有所享受,那才是实现和谐休闲社会最好方法。
马克思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生而自由,有着自己的平等权利与高贵的尊严,忙碌的工作之余,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而且能够任意支配的闲暇自由时间,这样社会才会和谐发展,世界也会变得美丽和平。
4、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和谐的根本
回顾马克思的一生,他一辈子在做的事情就是,如何让被压迫的人们在现实中得到解放,实实在在改变他们的生存困境,改变世界的不公,实现全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这不是异想天开的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速度,它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此他多次潜入最底层的贫苦人民生活中去考察、分析、研究。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正是这种不断去实践发展探索的冒险精神,让马克思的思想一步步变得强大,变得生动完善,变得有灵性。以实践为基础,不断的去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每一个被压迫人的最终目的,也是历史的全部目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正是为人类的那份休闲的自在,那份休闲的和谐,马克思锲而不舍、愈挫愈勇,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检验发展。
三、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和谐意蕴对当代的启示
“休闲是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是一种和谐的文化,是生命中宁静的美,是从容的纳取,是默默的接受,是淡然处之,而文化的真实存在依赖于和谐的休闲。”[5]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研究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和谐内涵,为把我国建成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
1、注重人民生活和谐发展
马克思一生都在关注现实生活的人们,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存境遇当做自已的经历,把人民对自由美丽和谐的向往当成自己生命的核心不断去研究,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去奋斗去实现人民渴望已久的自在的休闲、和谐的休闲,并为人类这种自由自在的休闲而奉献一生。在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下,首先真正提出并具体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的是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坚持以人为本所做出的具体明确成文性的政策规定;其次是习近平主席在十八大上进一步提出有关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它们都体现我国新时代下在治国道路上注重人民生活和谐幸福的追求。这正是马克思休闲思想和谐性实现人最高本质的体现,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民生活和谐幸福的特点,所以坚持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和谐意蕴,注重人民生活的和谐发展,是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2、注重经济生活和谐发展
消费是一种休闲的经济现象,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正如马克思指出“消费生产出了劳动者的能力素质,这是真正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可见,绝不是禁欲,而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的能力,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6]以此推进循环,在休闲的经济活动中达到经济和谐发展的效果。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们就实现了发达国家经过一百多年奋斗才拥有的“自由时间”的量,这彰显了休闲在人们的生活中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趋势,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由生产到消费的模式转化为消费带动生产的模式。这正是马克思休闲和谐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它将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生活的和谐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路线。
3、注重文化生活和谐发展
文化是我国的生命之魂,历史之本。学者衣俊卿指出:“文化就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文化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活动的对象化,自觉文化与自在文化的永恒互动推动了文化转型与历史进步。”[7]而这种“自觉的文化”和“自在的文化”是在和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我国文化的主流,而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进行结合而上升到人的本质问题上是当前的一个突破口,不管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是围绕着人的生活和谐发展问题而进行活动,离开了人的生活和谐发展问题而谈文化、离开人的自由而谈文化、离开人的本质而谈文化,文化也就不是所谓的文化了。马克思休闲思想文化是以和谐为意蕴而开展的和谐文化,在那里,每个人的文化生活是休闲的,充满了真善美的和谐意蕴,因此,注重人们文化生活的和谐发展不仅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良好文化环境,更为社会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4、注重政治生活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休闲这一权利的认识,而休闲权利在制度上也慢慢的加以重视,正是在制度上做出对休闲权利的调整和改变,使得我国的政治生活體制不断的完善和谐发展。早在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中规定:“人人享有合理的劳动时间限制、定期休息和休闲的权利。”而我国宪法也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如今,世界休闲组织在《休闲宪章》里已明确规定了休闲同健康、教育等权利同等重要。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指出:对党员干部的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生活作风的不良现象,要及时提醒、批评、制止。这是休闲在党中央首次出现。在后来中共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习主席进一步强调:“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这些严谨的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内在灵魂,是辩证的休闲活动方式,有利于我国的政治生活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和谐发展,为全面建成和谐的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5] 马惠娣,刘耳.西方休闲学研究评述[J].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5)45-4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71.
[7] 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52.
【作者简介】
黄珊妹(1989—)女,壮族,广西田东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