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课程真正走进生活

2018-12-13 02:04林秋兰
新教师 2018年9期
关键词:品德课程标准生活化

林秋兰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富有较强生活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在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使其在生活化的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一、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品德课程和学生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日常生活蕴藏着许多品德学科的知识与情境,因此,可以学生所熟悉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导入,让学生从身边的所见、所闻中学习知识。回顾生活的导入方式能让学生对品德课程产生亲切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逐渐地向课堂过渡,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品德课程。如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吃穿用哪里来》一课时,可以在课前先布置学生向家长或通过网络了解农产品、食品中哪些是家乡出产的,哪些是外地出产的,了解家乡常见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季节。课堂上,可以针对学生的课前调查,引导学生展示家乡的农产品,引出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则可以先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分,辅以图片。层层深入下,学生能很快找出哪些是农业,哪些是渔业。

又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时,可以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来引出家乡的主题,紧接着问学生他们的家乡在哪里。在学生一番议论后,教师顺势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出自己家乡的位置。如此,学生能在听、说、找等活动中进入新的内容学习,激发兴趣,快速进入课堂。

以生活化的方式来导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要对教材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只有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来作为情境素材,才能拉近生活和品德课程之间的距离,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导入中,要借助活动、问题等引入新知,形成新旧知识间的衔接,这样才能让学生快速进入探究活动,为整个课堂的探究奠定基础。

二、探究生活化,促进知识构建

从现在小学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来看,教师课堂讲授的比重较大,甚至出现让学生直接背结论的现象。这是一种传统的以分数为重的教学方式,没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蒙特梭利说过:听到的会忘记,看到的能记住,做过的才真正明白。这旨在提倡课堂教学要多实践、多体验。放到品德课程中,则可以通过探究生活化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美丽的生命》的探究活动设计为例,教师导入新课后,可引导学生看植物、动物和人的视频,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如呈现小鸡的生长视频,问“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边看边说,让学生体会生命;再呈现植物(如文竹、兰草等),让学生在欣赏中体悟生命之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而是通过看、听、说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体会。

品德课程的学习,不是单纯靠听教师讲就可以达成目标的,需要学生眼、手、口、耳多种感官参与,这样才能获得丰富的体验,获得知识的构建。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灵活结合教材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否则,学生的归纳能力、理解能力有限,没有教师引导,很难对新知形成构建。

三、活动生活化,提高课堂参与度

小学生喜欢活动,不喜欢安安静静地坐着听,《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强调了品德课程的活动性,强调要通过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确,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中,以学生所喜欢的活动方式来组织,学生会变得较为积极。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我们的生命》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衣物等物品,并让学生在课堂中谈谈搜集过程中的感受,把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在搜集和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也更好地体会了生命的可贵。让活动生活化,就是要能立足学生生活实际,用活动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摒弃单纯讲授式的教学。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活动有多样化的组织方式,可灵活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应用,如讲故事活动、小组分享活动、操作活动等。以四年级上册《今天,你安全吗》一课教学为例,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防火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即由小组内一名同学扮演消防官兵,对教室、家中的用火隐患进行排查;也可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为让小组胜出,会提前识记相关知识点,教学效果较好。此外,在课堂中还可根据实际,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家庭的小账本》一课时,可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设计家庭小账本,设计后可组织学生对比、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四、练习生活化,培养应用能力

品德课程的教学,不是让学生从书本上去了解生活,而是要通过学习知识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课程标准》也强调,品德课程的教学要珍视学生的体验,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构建知识。只有深刻领悟《课程标准》的内涵,走出分数束缚,才能让品德课程的练习向生活化过渡。而提倡生活化练习,要在完成教材中的基本练习的同时,让课堂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要切实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练习活动,组织学生去完成。如在上述的《美丽的生命》一课的教学后,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保护一个鸡蛋,让学生在保护鸡蛋的过程中体会生命;在四年级下册《浓浓乡土情》的教学后,让学生充当小导游,带领大家参观家乡的美景;在《伸出爱的手》的教学后,引导学生组织募捐活动。诸如此类,以多样化的生活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理解、体验,效果更胜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活动后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归纳总结,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设计课后练习活动,一是要考虑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实现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这样不仅巩固所学内容,也发挥了由知识向技能过渡的作用;二是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操作活动。

在小学品德教育教学中,切勿固守传统,用分数来衡量学生,而应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紧扣《课程标准》,转变教学方式,提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堂模式,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品德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元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黄晓夏)

猜你喜欢
品德课程标准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