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介绍了南部评书的历史,通过对传承人口述材料的整理,阐述了南部评书现状,梳理了存在问题,并从政府层面和评书艺术本身的建设两方面探讨了南部评书的传承与保护:解决传承人生存问题,基层管理部门积极配合,搭建展示平台,进行相关培训。评书艺术本身的建设,抓好理论建设,内容革新,推进市场化。
【关键词】 四川省非遗项目;南部评书;传承人;口述史
口述史在20世纪中叶于西方问世之后,近年在国内渐受重视,广泛应用在人文学科各门类。口述史既是一个史学概念,也包含一种收集材料的方法。这种方法已在非遗领域中表现出极强的适用性。
本文的口述材料基于以2017年5月19日到6月12日对南部评书传承人的多次采访整理而成。
一、南部評书的历史
评书始于隋唐,明代传入四川,再用四川方言讲出,后被称为“四川评书”。讲演者一人,借助桌子、醒木、折扇等道具进行表演。四川评书在南部县(特别是南隆镇地区)传承发展历时弥久,影响深远,在本地也被叫做南部评书(或南隆评书),南部评书于2011年入选四川省非遗名录。南部评书起源于民国时期,艺人曹云华成为当时评书界的代表人物,曹云华后传至二代传人曹荣。曹荣的评书艺术功底深厚,表演精湛,结合“清棚、擂棚”的各种方式进行演绎,大有“满堂风雷吼,全凭一张口”之势。2013年,曹荣先生过世,南部评书现传承人为王雪明。他于2011年9月6日拜师曹荣,成为南部评书第三代传承人。南部评书有传统书目,如《三国演义》《水浒》《八仙过海》等,也有反映时事政策的新编段子,如《计划生育》等。
二、南部评书的现状
评书艺术低迷,早已是不争的现实,而已经列为省级非遗项目的南部评书,现状更是让人心忧,以下为传承人王雪明的口述材料整理。
1、从艺人员
王:据我了解,南充地区仍在说评书的除了我自己,只有两位,一位是杨兆才,另一位叫张福礼,两位从艺者均已年过70。杨兆才先生在建兴镇一带很有名,在当地人称杨麻子,赶场天他会在茶馆说书。此外,张福礼老师在高坪区少年文化宫每周末教学生金钱板等曲艺,金钱板要好点,有人学,评书年轻人几乎没人学。
四川评书出过些名家,如徐勍,在重庆扎根后听众有一定规模,凭借他们个人的名气也能够带动评书的发展。
2、市场现状
王:两位老先生主要讲传统评书,我说评书很少了,主要是有演出时说一些小段子,像李伯清散打那种,比较能够吸引听众。传统评书年轻人很少听,像曹荣老师的书迷朋友当时都至少50岁以上,现在当然年龄更大了。
高坪的张福礼老师,是高坪区曲艺家协会主席,尽管有官方身份,也还是没有正规说书场地,去年一些书迷想出资为他开茶馆,设立说书场所,目前仍然没有着落。
3、经济来源
王:我的师父曹荣老师先在高坪,后来在南部县先后开过三个茶馆说书来养家,也就勉强能够维持生活,所以能够坚持一辈子也很不容易。我现在的职业是驾校教练,收入也主要靠这个。偶尔跟演艺公司出外表演说书,会有些演艺的收入,是作为节目站在舞台说书的那种形式。因为听众越来越少,现在想靠这个养家是不可能的。杨兆才老师逢赶场天在茶馆说书,每次茶馆老板给他的报酬是二三十元,他没有其他文化技能,这是他唯一的生计来源。
4、传承情况
王:我曾经试着选苗子收徒弟,但始终没有合适的人选。说评书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学说评书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授心传,靠师父的点拨加上个人的勤学苦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这里面不仅包括嘴上的功夫,更多的是自己要学习,进行大量的知识积累,花功夫,而且见效慢。考察过一些年轻娃,他们都坚持不下来。目前表现出想学评书的也有,但都是年岁在七八十以上的农村的老人,当然他们学起来也很难见到成效。所以对未来南部评书的传承,我也很是担忧。
三、存在问题的梳理
1、相关条件的缺失
条件的缺乏与管理部门的重视与否有主要关系。曹荣老师曾租茶馆说书,场地十分简陋。现在的杨兆才先生也只能在一个十分老旧的茶馆说书。这些场地的状况也决定了前来的听众只能是较为年长的老人。如希望吸引年轻听众,还是应争取到年轻人较多的场合,如少年宫、学校等地进行评书表演。
此外,培训评书新人的相关器具不足。据传承人王雪明述及:“三年前我提供了一个计划,暑假培养少年,但购置器具费用一直没有单位支持。”南部评书于2011年成为四川省非遗项目,但一直未见有相关的政策或资金到位。
2、人员的断层
(1)从艺人员的断层。整个南充地区人口逾七百万,从事评书艺术的仅寥寥数人,而且普遍年龄偏大。如果在有限的若干年内不能发展一批新生力量,说书人会逐步减少,从而导致南部评书成为绝响。
(2)听众的断层。南部评书在20世纪80年代听众较多,但即便在当时,听众也多为中老年。据王雪明口述: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听评书的越来越少。目前评书的忠实听众多为生活于乡镇的70岁以上的老年人。
3、关系的错位
(1)管理部门与艺术活动发生区域的错位。目前非遗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地区主要是在城市,而南部评书的表演场合多在乡村,这就造成了管理与活动发生地的错位。
(2)评书艺人与潜在听众的错位。据王雪明的口述材料得知喜欢评书的人多为乡村里的老人。每个乡镇都有,但是年纪很大,评书艺人徐勍先生之所以能够在重庆产生影响,也是跟重庆听众的文化素养有关。
很多潜在的中青年听众有待开发,但这些中青年听众大多居住于大城市里,而艺人往往生活在城镇甚至偏僻乡村,这就造成评书活动的施予与受众间的错位。
四、相应的对策
1、官方层面的做法
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每年有大量的非遗项目进入政府保护名录,这极大地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然而其中的问题也日渐凸显。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政府部门重视项目的申报,但忽视后续工作,不少项目进入非遗名录之后,便无人问津,任由其衰落下去。非遗项目多为传统社会的产物,在今天的环境下已逐渐失去其生存土壤,为保护这些传统社会的遗产,政府的努力应贯穿始终。对南部评书而言,管理部门可在如下方面开展工作:
(1)解决传承人生存问题。如南部评书传承人王雪明自述,现实迫使其无法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评书中,其职业与评书毫无关联,而这必然影响到南部评书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对传承人给予一定生活补助,从而使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评书事业中来。
(2)基层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如前所述,南部评书产生于乡村,而如今的听众和爱好者也大多生活在乡村,这就要求该项目的传承保护工作应以最了解乡村社会的基层管理部门来积极配合政策的落实和工作的开展。
(3)搭建展示平台。可利用博物馆、文化馆、市民广场及大众媒体等公共平台进行评书影像的播放展示,增强广大市民对南部评书的认知和了解;管理部门主办的相关演出中为评书登台创造机会,特别是到大中专院校去深入影响潜在的爱好者,传承人王雪明谈到:“可以让曲艺进校园……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开班教学,带出一批年轻娃娃。等这些学生长大,再传给下一代,这就继承下去了。”这既可扩大影响,又可为爱好者提供接触机会和学习的可能。
(4)进行相关培训。在学校中开设相关专业,培养评书人才;举办评书表演的培训班,发现潜在人才。因为一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有一定规模的年轻力量来充实,学校的学生富有朝气,且具备一定文化素养和创造力,吸引他们来加入这个队伍必将推动评书的可持续发展。
2、评书艺术本身的建设
(1)理论建设。南部评书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已经积累了较为深厚的艺术经验,传承方式也仅是依靠传统的师徒之间的经验指导。在曲艺走入低迷的今天,将南部评书艺术上升為理论层次尤显得重要,这样可以使后来人更容易把握其本质,并在不失本色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和变革,使之获得新的生命力。
(2)内容革新。评书的活动必须由说书人和观众一起互动才能完成,良好的观众也必不可少。传承人王雪明对此直言不讳地说:“很多评书仍是以传统内容为主,四川评书的从业者应该试着探索改良,增加些视觉听觉上的新内容,吸引年轻观众。”年轻受众队伍扩大了,才可能在长远时期内引起良性循环。
(3)推进市场化。当前评书艺术市场极度萎缩,若想获得持久长远的发展,不能仅依靠政府部门,还应该走市场化路线。当然,在市场开创期,可以由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打造平台,之后逐渐凭借市场的回报获得发展动力。
综上,当前各级非遗项目名录内容丰富,其中的不少项目却仍在走向衰微,这里仅以南部评书传人现身说法,希求这些传统非遗项目能够获得足够重视,重新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 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114-123.
[2] 陈淳.四川曲艺改革创新的战略性思维[j].四川戏剧,2013(1)45-47.
[3] 洪霞.四川曲艺的根失状态与对策思考——对四川曲艺部分唱曲艺术及其相关曲种的调查报告[j].四川戏剧,2006(1)7-9.
[4] 徐丽桥.对四川曲艺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四川戏剧,2006(2)35-37.
【作者简介】
池洪涛,南充市文化馆馆员,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文学及非遗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