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分课堂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8-12-10 10:25乔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

乔阳

[摘 要] 依托移动信息化教学平台,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将对分课堂进行改进和调整,并与“对分易”教学平台相结合构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包括预习、讲授、内化和吸收、讨论四个环节,并优化了成绩评定方式。该模式付诸实践后在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和师生关系层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对分课堂;对分易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10-0075-02

一 “对分课堂”和“对分易”概述

(一)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在2014年提出的,是中国原创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基本流程包括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和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简称为PAD课堂。课上主要进行讲授和讨论,内化和吸收在课后进行,即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

对分课堂有两个关键创新点:一是时间对分,课堂时间一半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二是隔堂讨论,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性学习,更好地吸收课堂内容。内化和吸收环节是核心,将讲授法和讨论法有机整合。对分课堂隔堂讨论的基本流程如下图1所示。

对分课堂最大的优势在于知识由教师单向传播变为师生交互式,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来,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对分课堂与翻转课堂相比有四点区别:一是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翻转课堂则是“先学后教”;二是对分课堂只有一半时间是交互式学习,翻转课堂全部时间是交互式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三是对分课堂保留了教师讲授环节,只不过授课学时压缩了一半,翻转课堂完全取消了教师讲授,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观看视频;四是对分课堂投入少,操作简便,翻转课堂要有软硬件上的支持,教师课前需要精心录制高质量视频,并需要对学生课前学习进行有效监管。以上分析说明,作为本土化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更适合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推广应用。

(二)對分易

“对分易”是面向移动互联网的新一代教学平台,旨在通过信息化技术使教学轻松、高效。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收发批改作业、发送通知、单元测试、辅导答疑等工作,都可以借助平台完成,大大简化了教师机械性的劳动。

“对分课堂”借助“对分易”变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网络技术的优势更优化了教学效果。可见,好的教学模式需要有配套的教学平台,两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二 基于“对分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对分课堂主张先教后学,反对任何形式的预习和自学。教师讲授时间被压缩为原来的一半,只介绍教学内容的框架,不深入展开,力求“精讲留白”。笔者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中实践对分课堂时发现,排斥预习并非是最佳的选择,相反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授课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设置多样化、明确化预习作业,授课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做出相应调整,预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有必要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改进,重新构建“基于对分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内化和吸收、讨论四个环节,信息化教学平台贯穿始终,作为师生互动的桥梁,使师生交流沟通始终“在线”。基于对分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一)课前阶段

教师在“对分易”教学平台发布新课的预习任务、教学资源、预习自测题。教学资源可以是教学视频、音频、PPT、教学案例、阅读材料等各种形式。预习后学生通过手机在线完成自测题,提交答题结果,并可在线查看答案。预习中产生的疑问反馈给平台。教师查看学生答题情况,收集整理常见问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课中阶段

高校课堂教学一般是1次课2小节(每小节45分钟左右)。每次课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学生讨论和教师讲授。第1小节分配给学生进行讨论。具体又包括5个小环节,依次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抽查、教师答疑、学生作业展示、教师总结。学生分组讨论上次课内容,可以围绕课后作业,针对各自的学习收获、疑惑、解题思路等互相切磋交流。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随机抽查班级中的2-3组,被点到名字的学生代表全组分享讨论的精华或者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疑问。教师解答各组的共性问题,之后快速展示部分同学的优秀作业,最后进行总结。第1小节的各环节所用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和调整。第2个小节教师在已经掌握的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基础上,优化设计新知识的教学内容,讲授框架和重点难点,非面面俱到,而是要精讲留白。学生带着疑问,有备而来听课,授课时间虽压缩一半,课堂效果却事半功倍。对分课堂中的学生讨论和教师讲授时间大致比例为五五分割,但也并非机械套用,任课教师可以灵活调整为四六分割、三七分割等。

(三)课后阶段

课后教师在线发布作业,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学平台发布的资源,对知识进行内化和吸收,独立思考,完成对分作业。对分作业除了传统形式作业外,还包括“亮考帮”作业,即总结出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内容,称为“亮闪闪”;把自己学会了但觉得同学仍存在困惑的地方,用问题的形式写出来,用来挑战他人,称为“考考你”;将自己未弄懂的内容,作为问题在小组讨论时求助于同学,称为“帮帮我”。每次作业重质不重量,目的是为隔堂讨论打基础。作业在上课前提交。任课教师根据两次课之间时间间隔的长短调整作业数量,不必每次课都布置作业。为了减轻批阅作业的工作量,一学期教师至少抽查每位学生的三次作业即可,分数和评语可以即时反馈到学生的手机。学生在课后内化吸收阶段产生的疑惑,可以通过教学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以上三个阶段,首尾衔接,循环往复。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而信息化教学平台将各阶段无缝衔接。借助平台中的功能,如“在线练习”“学生分组”“微信消息”“作业”“随机分组”等,将“教与学”有机融合,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采用以上教学模式,学生期末的总成绩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评定方式。形成性评价成绩可占总成绩的70%,终结性考试采用闭卷形式,成绩占可总成绩的30%。形成性评价主要依据小组讨论、亮考帮作业、在线测验、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成绩评定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将更多精力关注平时的学习过程,有效避免了考前突击的现象,使评定后的成绩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三 基于“对分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转变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主演”变为了“导演”,工作的重心由注重知识的灌输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设计者。使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减轻了教师很多机械性劳动,对提升教学效果功不可没。实施师生对分,教师授课时间减少了一半,可以有更多精力关注核心知识的讲授。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授课外,还要具备熟练使用教学平台的能力,收集和制作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掌控学生课堂讨论的能力,以及解答学生各种疑问的能力。

(二)学生层面的转变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角色由原来的“观众”变为了“演员”,激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学生回归课堂的主体地位,并转向过程性学习、个性化学习、问题化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移动端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泛在化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正实现了互动交流。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有满满的获得感。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法,平时成绩可以设定为70%,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避免了考前“背多分”,学生的关注点从“考試的结果”转变为“学习的过程”。

(三)师生关系的转变

信息化时代知识获取的渠道日益多元化,教师的知识权威和学术垄断地位不断受到威胁,传统师生关系受到了冲击。基于对分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师生之间建立起了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构建新的学习共同体、实现了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2]宁建花.网络环境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的整合[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5).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在《路基工程》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