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和创业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探讨

2018-12-10 10:25王继芳柴超刘庆花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资源环境创新创业

王继芳 柴超 刘庆花

[摘 要] 创新与发展是全球关注的焦点,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应用型创新人才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在这个背景下,把培养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发展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本文通过对资环学院创新和创业管理模式的简要分析,构建了资源环境类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教学管理一线培养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 创新创业;一体化管理模式;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10-0062-0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培养创新人才以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活动获得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关注。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培养目标与行业、产业需求脱节,教学中过度强调专业知识却忽视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培养载体和途径不当,缺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等。为此,各高校纷纷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政策导向、市场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能力导向等不同的培养模式导向,针对不同的学校层级和不同专业特色进行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我校实施二级学院管理以来,作为一线教学管理人员,需对本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讨,构建资源环境类创新创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要学会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通过创新发展自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需求。

一 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支撑,实现厚基础有依托面,强能力有支撑点

(一)构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课程体系

以区域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紧密面向行业(土壤肥料、土地资源、生态环保)与产业(肥料生产、农资服务、环保企业等)发展的需求,按照“稳固平台、重构体系、细化模块”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通过稳固“化学与生物学为核心的公共课程平台、资源学与生态环境学等学科大类课程平台、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专业课程平台”,重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科研训练与创业教育体系”,细化“专业方向与人文素质教育”模块,增设产业发展急需的系列新课程,实现厚基础与强能力的有机结合。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增设“肥料科学”专业方向,新开设“化肥生产原理与工艺”“施肥与环境”“新型肥料生产工艺”“肥料标准与法规”“企业经营管理”等新课程,使学生“厚基础有依托面,强能力有支撑点”。

(二)重构创新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构建认知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综合实践相结合的,有梯度、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资源环境各专业实验课与实践环节均占总课时的40%;专业主干课与专业方向课均单独设实验课,独立实施操作考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比例超过 50%;面向本科生开设规定性和自主性创新实验项目。以土壤学为例,实验课与学生家鄉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自带家乡土壤样品,经学生亲自测定、分析结果,为指导家乡农业生产提供参考。解决了学生实验课学习兴趣不高、一人做几个人看的问题,实现精专业、强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 以建设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为抓手,培育学生创新思维

(一)强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全面建设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师生线下与线上互动交流,构建起理论课堂与互联网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而且通过不断更新课程教学资源,将前沿性研究成果引入课堂,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学科进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如新建设了拥有实物和电子标本的土壤学标本库,既满足学生实物观察需要,又促进在线学习和自主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实现教与学的“全时空”联系,全面提升了教学质量。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要求专业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科研思路引入课堂,开阔学生视野,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科研团队开发了“畜禽粪便、餐厨垃圾、啤酒污泥和秸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成果(微生物燃料电池、生物炭)”成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水处理”科研团队设计的“大蒜废水、印染废水和啤酒废水处理工艺”丰富了拓展课“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教学内容;“膜技术开发利用”科研团队研发的“一系列用于污水处理和饮用水净化的膜产品”成为拓展课“膜技术和水处理应用”中生动的课堂教学案例。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了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鉴于学校的农村与农业特色,教学案例主要选择农业、农村的环境问题。教学过程中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讲解、讨论相结合,课堂授课与实验、实习相结合,课堂讲解与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 以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一)制度作保障,全员参与创新项目

本着“兴趣驱动、多级动员、全员参与,制度保障”的原则,通过学院、学生会和专业教师的广泛发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借助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了全员参与科研训练和创新项目的良好风气。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级、校级创新立项的基础上,学院也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设立了院级创新项目,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自由参与科研课题,使资源环境类专业学时参与创新项目的比例达到 100%。并采用“课堂引导-双向选择-小组协调-导师指导”的培养途径,在创新项目的执行中实行全过程管理,提高了创新项目的完成质量和科研产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成功地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重点培育优秀成果,精心组织科技竞赛

在全员动员的基础上,整合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以重点培育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各级科技竞赛和创新大赛。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环保科技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竞赛活动。通过机制创新、借助学院平台,形成了重在技能培养与创新锻炼的连续竞赛机制,极大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积极性和参与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专业实践技能。为将来就业、深造奠定坚实基础。

四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实践能力

实践基地是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我院共建实践基地 24处,可以锻炼学生自己创新、在教师指导下创新和扩大知识面、积聚创业思维等能力,对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新建立青岛农业大学平度大泽山葡萄生产科技专家大院等4个专家大院和专家工作站,让学生参与农民技术培训与技术服务,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应用能力。并与中国农大、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在平度联合建设科技小院,让学生作为科研助理参与产学研合作,形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平台。借助青岛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展实践性教学,形成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大大拓展了示范园的育人功能。

五 以机制创新为保障,推动创新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

学校和学院制定了多项实施(管理)办法,为有效推动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制度保障。学院积极推动大学生科研助理制度,对岗位设置与招聘、經费来源和劳酬管理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并对科研助理的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管理,有效提高了学生承担科研任务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保证科研工作的质量,使学生真正从科研训练中受益。以机制和制度做保障,青岛农业大学资源环境类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优秀代表,成为知名农业和环保创客。毕业生创立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从事垃圾焚烧飞灰安全处置、垃圾渗滤液处理、其他重金属废水处理等相关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及系统集成。还有毕业生加入创客基地,当起农业创客并已经成为青岛市创业者的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教学资源、内容优化与方法改革为抓手,以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为载体,以专家大院、科技小院、科技示范园为特色平台,以科研带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以机制创新为基础提供制度保障,全面提升了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

猜你喜欢
资源环境创新创业
绿色会计若干问题的原因及探析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浅谈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
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环境基础要素组合匹配分析
浅析资源环境是海南可持续发展强大优势
基于大学生视角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行动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