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国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018-12-10 10:25莫耿莹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莫耿莹

[摘 要] 国防教育是按照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颠覆和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加的一种有计划的军事实践活动。当前的国防教育存在因学生基数和地域差异问题,加之各单位的重视程度有别以及多数学生均为独生子女、怕吃苦,从而导致短板频显。本文融通了思想政治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与国防教育视域分野,要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应用型号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意义,党政协同、“军”“校”协同,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国防教育体制机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效恰当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关键词] 国防教育;高校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10-0034-04

国防教育是按照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颠覆和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加的一种有计划的军事实践活动。《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作为我国人口结构中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特殊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他们既是祖国的建设者,同时也是国土安全的保卫者。因此,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及训练,对于现代化强化建设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施现状

在我国(大陆)利用新生入学前两周开展国防理论教育和军事训练(简称“军训”)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动作,在高等教育制度化建设中成为一项特殊制度和前置程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高校是开展国防教育及训练的主阵地,大学生则是国防教育的主要对象。应该说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以内,这一制度设计不会发生改变,相反,还有可能随着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强化。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在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早已成为共识。为此,有学者对比中美两国差异并指出,美國在这方面有着更为长远的战略眼光,他们建构的健全的法律保障,为国防教育奠定制度与合法性基础;而在我国,则存在“法制观念薄弱,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也不够,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实际上是在近年才逐步走向规范的,还没有做到有法必依;”[1]同时还伴随有机构设置不科学、管理体制混乱、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比较空泛以及军官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要“把国防教育融入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国防教育成为普通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1]也有学者认为,虽然新修订的《兵役法》将大学生作为主要的兵员征集对象,“进行了周密、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2]但还是出现了征难的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认识偏差、内容模糊和主体缺位等,因此“把国防教育纳入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同时高校国防教育的管理常态化也迫在眉睫。”[2]此外,随着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我国的国防方针与目标也不断做出调整,”“将国防教育提高到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地位上来”; [3]有学者还采取了现代管理学的SWOT方法,对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认为“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科研水平;改革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使内容安排更加契合课程目标;规范国防教育课程名称,为国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谋篇布局;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的‘可接受度” [4]等。

在实践方面,我们也必须坦言,由于学生基数大,各个地区的实情差异大,加之各单位的重视程度有别以及多数学生均为独生子女,怕吃苦,从而导致在实践操作上短板频显;另外,虽然部分高校能在七·一、九·一八、十·一等重大时间窗口组织到国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和学习,但由于近年来大规模组织学生外出多有事故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有关单位的积极性。

不难看出,当前我国的国防教育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体制机制的变革、内容形式的调整,以及方式方法的创新都需要进行系统化的设计,但主要是没有厘清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的关系和国防教育在人的培养中应当发挥何种作用的问题。

二 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教育”是一项事关民族生死存亡的系统工程,古今中外,国家的强盛都要倚重于专业人才,没有专业人才无法成为世界强国。其内容包括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可以看出,素质与人才培养是具有非常丰富内涵的一个复杂概念。从理论层面来讲,其内容的丰富性充分体现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维度和时代维度;从实践角度来说,其内容的广阔度鲜明地表达了合格人才的培养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综合教育工程。它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各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国防教育”是指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由具有相应教学资质的教学单位系统组织实施的军事化教育实践活动,从而产生的一类教育现象,其本质是培养建设和保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新人。国防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国防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法制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军事体育教育等六个方面。具体来讲,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国防教育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和民族兴衰荣辱的大事,它最能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的思想共鸣,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因此,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可靠途径。

二是国防教育不仅是一个教学、训练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品质培养、作风纪律教育、身体素质锻炼过程。因此,它具有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的教育功能,是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活动。

三是由于国防教育实施方式的特殊性,使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它对学生的影响极为深刻,有的甚至终其一生都从中受益。

因此,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既有内在的一致性与互补性,又有存在自身特点从而与之有别。人才培养是一项“未完成的规划”,它侧重于理想、信念、毅力、情操、品格、纪律、精神、生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国防教育不仅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这些知识要点,而且也能丰富和充实人才培养的内容,对人才培养起到了促进和引领作用,它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三 国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国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高校德育的内容和目标的组成部分

1 国防教育关乎民族安危必须受到高度重视

高校的德育,包括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与无产阶级世界观、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自觉遵守纪律和法规、艰苦奋斗和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等教育。而通过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强化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观,强化大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新时代的艰苦奋斗作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为部队输送可靠的新鲜血液、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高校德育的内容和目标与国防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存在高度统一,正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学校在德育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营造实际锻炼的机会和环境,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磨炼意志,坚定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2 国防教育的特殊环境和氛围为高校德育提供了良好条件

国防教育主要包括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训练,与学校其他课程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思想敏锐,勤于思考,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但是长期的和平环境,使他们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淡薄。通过国防教育,既可以呼唤广大有志青年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民族国家的安全环境并不乐观,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又可以教育他们始终不能忘记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从中懂得“盛世不忘隐忧,居安须防危乱,有备才能无患”的道理。训练中,军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艰苦朴素的作风,高度的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观念等方面,都会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而这些又正是高校德育所必须具有的。

3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对高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建军之日起,就逐步形成和总结出了一整套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部队中,进行理论和时事政策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敌情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利用教唱“红歌”丰富军营生活,陶冶军人情操,为军事斗争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利用板报、墙报、网络、书报、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好人好事、鼓舞士气;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和谈心谈话活动,将大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抓好德育,不能忽视国防教育,只有正确认识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国防教育更有成效,使学校德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国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高校智育的内容和目标的延伸和完善

军事理论、国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理论知识得到扩充,军事训练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在国家层面,曾出台文件指出,智育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学生军训所依托的学科体系是军事科学。军事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是一门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军事斗争的对抗性、残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孕育了军事思维的创造性特点。学生学习军事科学、掌握军事技能、从事军事实践,不仅有利于开阔视野和提升知识存量,而且有利于学生跳出专业学习的传统思维窠臼,拓展多维度思维空间,提高创造力和思维水平,促进智育的全面方面,而不是片面化、形式化。

1 国防教育有利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国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智育的源泉,首先在于丰富多彩的知识积累。清朝初期思想家唐甄说:“天下之势,单少则平,积多则神。”也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讲的就是知识积累与智力开发。当人们探索伟人成才的轨迹时,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知识结构绝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知识的结合体。在《外国历史名人传》中的432人有过军人生涯的共有214人,占总人数的49.53%。而在《中国历史名人小传》中的杰出人物,有过军人生涯的达到60%以上。“自古軍营多俊才”这一现象,绝不是偶然的。学生的智力培养也是如此,不能仅限于本专业的学习,忽视知识面的扩大和量的积累。学生通过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增加了知识的容量,拓宽了视野,有助于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他们专业以外的知识,使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的基础知识,达到开发智力,增长才干的目的。

军事科学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教育主要围绕高科技条件下战争的发生、演变和预防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传授现代化条件下的军事科学技术知识,这些都教育实践活动能大幅度增加大学生的军事科技知识储备,拓宽他们了解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前沿发展概况,了解国际军事形势,开阔个人视野,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使其智力、心理得到综合与协调发展。在军事训练方面,主要是利用入学初或寒暑假时段,集中一定的时间,对大学生强制性进行队列、射击实战、格斗以及野外生存技能等方面的军事化训练,使他们锻炼出一副强壮的体格,培养健康平和以及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从而养成正确的生活行为习惯,并掌握基本的军事斗争技能与分析和解决突发问题的协调能力。

我国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走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执行积极的防御政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可塑性强,反应能力迅速,能较快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切实抓好这个群体的国防教育,我们便储备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而又掌握了一定军事技能的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这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可靠保障。为此,对大学生进行必要且必需的国防教育和必要的军事训练,以便必要时为部队输送高技术军事人才,成为战时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和战之能胜的可靠力量,为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奠定坚实的物质条件和主体因素,为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支持。

2 军事训练有利于增长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人的知识结构中,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应相互补充,只有书本知识而无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人的才能只能是一句空话,反之亦然。应该看到,学校所传授的绝大部分是人类的理性知识,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较少,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还必须经过一段时期的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互结合,才能形成智能和技能。

开展卓有成效的针对性军事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健体魄和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练就扎实奋进的艰苦奋斗作风和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战斗精神,使其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此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军事技能训练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战”条件下感受现代战争的残酷,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担当情怀。

在军训过程中,高校应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把军训作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贯穿在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素质教育、校风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注重借鉴和吸收解放军优良传统,提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把注重借鉴和吸收解放军条令条例的精神,增强高校校风校纪教育基础;注重借鉴和吸收军事训练文化,打通校园知识与军事训练知识以及校园文化与军事文化之间的藩篱。形成以育人为本、按纲施训、军政并举、寓教于训的良好氛围。

(三)国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高校体育的内容和目标的补充与发展

一名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前后长达12年之久,这段时间恰恰是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军训正是新形势下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高校扩招使各高校体育教学在学生快速增加中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滞后现象,如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师资队伍学历和职称总体水平偏低、室内外体育活动面积、体育设施不完善、对体育的经费投入不足等造成学生“乐”无场地、“玩”缺器材、“学”少资料、“活动”缺组织。全国范围内曾做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表明,当前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学生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等均有所下降,其结果就是近年来征兵工作中拟征人员达不到应征要求。归根到底,就是各级各类学校普遍没有认识和处理好“身体好,才能学习好”的辩证关系。学生军训的一个目的就是相对弥补了学生体质偏弱这一薄弱环节,学生军训具有很强的体能和技能的锻炼,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军事素养,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体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贴近学生生活,寓德于乐

学生军训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形式;学生军训还注重细节,引导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实现学生校园生活的精细化、条理化。体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能在运动中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道德境界也得到同步提升。

2 学生参与面广泛,寓教于乐

军训实践活动,要求高度的集中统一,通过强有力的纪律训练,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积极性被激发,参与各项活动的热情被点燃,在经常性的锻炼中身心获益良多。令行禁止,注重养成,是学生军训与其他课程的显著区别之一。学生军训避免课题教学活动了只说不做的“单向度”倾向,达到了学以致用和实事求是的目的。

3 训练内容丰富,获智于乐

军训打破了传统体育的训练范围,突破以体育代替军训的错误认知方式,以多姿多彩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从每日例行的早操、集合站队到队列训练;从每天课外活动的体能锻炼到各种竞技游戏;从训练场的战术训练到野外生存拉练,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和空间得到锻炼和提高。

4 高标准严要求,励志于乐

军训越严格,效果越明显。青年学生可塑性强,在校期间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多年来学校教育虽然也强调“从严治校”,要求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但仍存在喊口号和贴标语等形式主义,甚至不执行国家标准、失于宽松等现象,而军训则有力地纠正了这一错误倾向,使学生自觉培养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远大理想。

(四)国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高校美育的内容和目标的体现与升华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要完成的基本任务是对人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等能力的培养。我国从古到今的军事史表现,美始终是与军人同在的。军人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军人的美,又有着其鲜明的特征。

1 国防教育促使审美观念达到内外兼修

军人的外在美首先体现在着装整齐的仪表美。它不仅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有利于加强军队的严密组织、统一指挥和军容上的整齐划一,也有利于明确军人职责,加强纪律观念,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军人的内在美指的是军人的理想、道德、兴趣和牺牲精神等。理想和信念是军人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军人前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在黑暗中不停地摸索,在失败中不放弃奋斗,在挫折中不忘记追求。军人内在美,还包括军人所应该具备的勇敢、无畏的献身精神和坚贞的无产阶级革命气节。

2 参加军训激发大学审美能力不断外化

大学生从知识素养上来看,初步具备了审美能力,但尚处于潜在阶段,有待激发;而通过周期性的军事能力训练则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其审美能力,进而触发学生对军人职业美、行为美的认识,强化对军旗美、军徽美的理解。同时,也能启发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发现美、鉴别美、创造美。

(五)国防教育的內容和要求是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与目标的理论前提

当前,高校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不少个体存在自律性不强,生活习惯比较散漫,个性突出,我行我素,逆反心理较强,不愿接受管理等行为倾向。而爱劳动、会劳动、乐于吃苦的学生越来越少。对此,马克思曾以批判的口吻说道:“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但是,长期以来,劳动在学校教育中受到冷落,劳动课越来越不受重视,在高校的课程安排中已经没有了劳动课,如果说“课外拓展”算是其易名的话,那么军训就是一味治“散”的良药。学生军训的开展,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增强了劳动意识。结合部队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制定高校《军训内务条令》,按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从个人卫生到内务卫生、环境卫生,时时打扫,处处维护,经常检查,奖勤罚懒很有必要,也势在必行。因此,建构有效的机制,明确工作职责,酝酿良好氛围,进一步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生活方式。

总之,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继续加强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国防教育必须也应该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应用型号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意义,党政协同、“军”“校”协同,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国防教育体制机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效恰当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美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正明,罗静.中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2-145.

[2]贺幸平,盛 欣.《兵役法》新修与高校国防教育创新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135-140.

[3]毛雪梅.普通高校在国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刍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06-126.

[5]张正明,李科,问鸿滨,龚衍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3):68-73.

猜你喜欢
高校人才培养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师生/党群共建路径设计及实践探索
当前国际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困境与突围路径
中国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中构建大类培养和自由转专业的应用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