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辉 胡耀胜
摘 要:大学文科高等数学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基础薄弱,数学思维与逻辑性偏差而造成的兴趣缺失。培养文科生对高等教学的兴趣是能否让文科生学好高等数学的前提和关键,但兴趣培养是一项针对性非常强的系统工作,必须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精心安排与设计创新,同时注重与学生课后实施互动,从而增强文科生学好高等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文科高等数学;兴趣培养;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3.082
文科生学数学一直是教育界的老大难问题,但数学作为学生小学到高中必修学科,其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与思辨能力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等教育虽然已进行学科分类,仍有不少文科生需要学习高等数学,这也是打造高素质人才的应有之义。文科生学习高等数学最大的难题并不在于学习内容难易程度本身,而是在于文科生本身数学基础较之理科生薄弱,对相对枯燥乏味数学逻辑与公式的畏惧与抵触情绪。因此,对于高等数学教师来说,培养文科生对高等数学的兴趣成为了文科生能否学好这门看似不属于自己擅长学科的关键所在。
高等数学的抽象性与复杂性是不少文科生进入高校接触这门学科后认为比高中数学难上加难的第一印象。诚然,在不否认这一客观事实的情况下,文科生想要在千军万马独木桥的高考中脱颖而出,也必须在本认为比初中数学更难得高中数学上取得优异的成绩,高中文理分班分类参加高考的现实背景下,从教学者角度来看,高中文科数学与理科数学的难易程度比其实并不高,但对于学生来说退一步可能就海阔天空,容易一些也比难一些强。按照这个心理逻辑出发,可以发现文科生学习高等数学在兴趣问题上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高中学习模式的思维定式无法轻易打破,让文科生面对高等数学时望而却步,提不起兴趣。从普遍性角度看,一般高中分文理科时,选择文科的往往是成绩相对不理想的学生,也就是说,分科已经让选择文科的学生在心理上处于自卑倾向,认可自身在学习能力上的薄弱程度,在面对相对复杂的数学学习时也就破罐子破摔了。这一思维定式一直保持到高考结束后,甚至不少文科生并不知道进入大学后仍然需要学习数学,加上高等二字,更是雪上加霜。从考核标准来讲,高等数学考试以60分为及格线,远不及高考对高中数学150分设置的考核值高,不少文科生便抱着既然不感兴趣就应付及格的态度参与学习,自然学习效率提升不起来。从教学内容本身来讲,由高中常量到高等数学变量的转化,涉及到思维方式的升级转化,对于文科生来讲,本就薄弱的数学思维逻辑更加难以转化,难以适应,更别说灵活运用或举一反三,不能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少便采用死记硬背公式等文科式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数学思维逻辑与现实运用关联对于文科生来说是割裂开的,也就是说文科生难以将数学学习与学习目的性和实效性有机关联起来,便产生了数学无用论等消极态度与说法,也就更难产生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其次,从教师角度来看,缺乏耐心与方法的任务式教学让本来就提不起兴趣的文科生无法配合。就目前高校教师招聘门槛要求来看,高等数学教师教学水平和经验不可谓不足,但对基础较差如文科生的耐心和方法,甚至缺乏责任心的教师不在少数。从观念上对文科生产生“冥顽不化”“笨”等歧视态度,决定了有這种态度的高等数学教师不会花心思考虑如何提升文科生对所授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想要教好文科高等数学的教师也存在不少对文科生水平、能力、基础把握不准的现象,难以照单抓药,药到病除,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习惯性认为经验至上,不愿意为文科生做根本性改变,简单地认为面对文科生多讲点讲细点即可,填鸭式教学并没有顾忌文科生的食量与胃口,到最后还是让学生闻不到“香”。再者,不少高等数学教师自身从事理科行业已久,不能清晰地对比文科生与理科生的差异,如果一门心思造学问,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能把握数学学科与人文学科的关联性,也就无法掌握文科生的关注点或兴趣点,无法从内心唤起文科生对数学运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授课方式上,有不少专家研究表明,许多教师包括高等数学教师的授课方式会不自觉地模仿自己在学习本专业过程中授课教师的模式,不少教师很难做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无形中将自己的固有模式强加给文科生,也就增加了文科生的学习负担,降低了他们的自信心,失去了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有不少教师认为,文科高等数学并不是文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授的好不好,学生学得好不好,有没有兴趣,根本无足轻重,甚至有的学院自上而下不重视,文科高等数学与教师科研成绩基本很少挂钩,也不影响什么,最终一团和气,学生便更加没有了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学习也就没了兴趣。
从教育管理与专业学科设置目的来看,要求文科生学习高等数学是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教育普遍化的当下,教育不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或责任,而是教育者与参与者共同的社会义务,对教育者而言培养自己专业方向的实用人才是必要的,培养综合性专业人才更是大势所趋;对学生而言,接受普遍教育,学习不同学科增长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在学习中成长,将学习养成自己的习惯,用丰富的知识体系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因此,培养文科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恰恰是每一名高等数学教师创新教学观念、方式和内容的第一阵地。
首先,创新教学观念,成为文科生高等数学学习的协助者和促进者。这要求高等数学教师在面对文科生教学时必须改变以往的观念,不能将自己简单地定位为高等数学知识的掌握者和传播者,更是高等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引导者。不仅需要让文科生弄懂知识,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演绎、推理能力,在提升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学生兴趣,在善于思考的环境下给与文科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去消化吸收,领悟数学的“灵魂”所在,变教师主动灌输为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数学素质的同时,夯实学生的整体素质基础。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我要求,自我素质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将自己的教学观念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
其次,因材施教,针对性创新教学手段,让文科生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品味学习的甜蜜。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试验、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探索,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去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一个个开放性问题,实质上就是一次次创新演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在解题教学中,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于过程中形成创新技能。课堂的提问,课后作业的编制应该重视推出开放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结合文科生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同时,信息化引领科技时代,教学手段必须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变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并灵活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同时,也能提升学习质量,让静态的知识动起来,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复杂的知识细致清晰化。但是也要注意,对于大学文科高等数学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比如,一些例题的演算,如果只是把解题过程直接搬运到投影上,从实质上也就是省去了教师板书的功夫,只会让学生觉得把书本上的文字内容放到了投影上,并不明白其中抽象与具体的推理和计算过程,这样的功夫无疑是无用的,相反,用板书的同时和学生进行精细化互动,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自我认可,比一味地为了用多媒体而创新效果好多了。
最后,精选教学内容,在广泛应用中让文科生自我感悟数学魅力。文科生的人文互动性较强,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大学文科高等数学应针对文科生的专业实际,采用其习惯的如调查研究、问答思考模式,为文科生找到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和初衷。比如高等数学中有许多文科生可能比较感兴趣的,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一元微积分、部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和概率统计等,通过教学可以让文科生习惯地从学习中立即明白,我学了之后马上能做什么,能够提升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应用推理,理论结合实际,多选取生活中、历史上数学运用经典案例,少一些公式解读、枯燥罗列计算,通过效果来让文科生明白数学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少一些空洞解释和赘述,让学生自己解读感悟。同时,可以利用成功的数学模型,让学生能够立即明白学好数学今后能够为自己带来什么。对教师自身而言,教学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能教出、教会学生什么往往是由其本身的知识储备、能力创新、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决定的。因此,大学文科高等数学教师还应该不断地加强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提高学术理论和水平,才能不断将传道授业解惑推向新的顶点。另一方面,高素质教师培养高素质学生,兴趣教师培养兴趣学生,培养文科生对高等数学的兴趣,教师必须不断挖掘学科内涵,将教学事业上升为兴趣和爱好,并通过自身的感染力让学生体会学好一门学科的重要性。
參考文献
[1]罗志斌.学习态度对文科大学生高等数学学习成绩影响的量化分析[J].教育探索, 2012,(5).
[2]李顺勇,闫卫平,张晓琴.大学文科高等数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