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视角命题规律及答题思路

2018-12-10 08:17宁夏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胡先生人物形象小说

宁夏

小说和散文一直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所青睐的对象,因二者都以叙事类为主,都有人物、情节、环境、事件等要素,命题者在命题时通常会抓住这些要素来命题。这次笔者专门谈谈如何从人物视角命题中找出其规律及解题思路。

从人物视角来设题有三种考查角度:人物形象特点、人物形象作用、探究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特点题

面对考查人物形象特点的题,考生往往会混淆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想要妥善应对该类题,考生首先要清楚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的指向。

人物形象的外在特点包括职业身份、经济状况、形体年龄、特殊标志(服饰相貌、习惯嗜好等);人物形象的内在特点包括:性格温和、勤劳本分、热爱家庭、勇敢沉着,等等。

考生要看清题干,明确命题者考查的是形象特征还是性格特征,是简要概括还是简要分析。

例如:(李永生的《清茶》,扫描文末二维码可获取文本)请简要分析了凡大师的形象特点。

分析:解答此题,考生应从人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组织答案。

答案:①仁慈善良。小毛驴早产,出生时便死了母亲,了凡大师将小毛驴抱到山上,用米汤把它喂活;他怕乡亲们到山上看病不方便,便每月初一、十五背着药葫芦,骑着毛驴下山巡诊。②淡泊名利。听说百姓要捐款为他建“功德碑”,他立即骑着毛驴前去阻拦。③深受百姓爱戴和尊敬。百姓无不感念他的恩德,有人提出在悬崖壁上为其开凿一块巨型“功德碑”,百姓闻讯,无不响应;轮流养护毛驴的新主一定会和毛驴一起上山,在高僧墓前敬献一杯“龙眼井”茶。

由此看出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类题目一般包括分析性格特点和分析形象特点两类,性格特征和人物的性格有关,而形象特征较为宽泛。正因如此,上题若改为“请简要分析了凡大师的性格特点”,答案就要删去③。若改为“请简要概括了凡大师的形象特点”,答案就要删去分析内容,成为:①仁慈善良;②淡泊名利;③深受百姓爱戴和尊敬。若改为“请简要概括了凡大师的性格特点”,答案就要变成:①仁慈善良;②淡泊名利。

若有“分析”字眼,答题时就要先概括形象或性格特点,然后列举文中的内容进行证明,做到文中内容和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相吻合,即采用“形象(性格)特点+佐证材料(概括人物的事例和行为)”的模板作答。若有“概括”字眼,即题干只要求“概括”,则只回答人物性格特点即可。

概括、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或性格,考生可从五个层面着手。

1. 外在或内在特点层面

重视人物外在特点(身份、地位、经历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同时也要重视人物内在特点。

2. 塑造(描写)方法层面

描写方法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通过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点;通过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特点。

3. 情节发展的过程层面

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或人物形象从单薄到丰满的过程和特点。

4. 环境层面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时,应结合社会背景去理解。

5. 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

这些评价性语言往往直接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人物形象作用题

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 :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线索人物。

1. 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其作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从情节上考虑,是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是否是文章的线索。③从主题上考虑,是否反映了社会现实或寄托的情感,是否给他们带来了某种启示,是否能够揭示、突出、升华主旨。

2. 次要人物

次要人物虽然不是核心人物,但仍在文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作用要从以下方面考虑:①从情节结构上看,是否是中心情节的见证者、经历者,串起故事情节或人物关系,起线索作用,牵线搭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从对主要人物的塑造上看,即从人物描写上考虑,是否引出主要人物,是否衬托了主要人物,是否与主要人物形成对比,凸显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品质,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③从主题上考虑,是否帮助揭示文章的主题,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④如果是群体人物,考虑是否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

例如:(戴夫·泽尔瑟曼的《金丝雀》,扫描文末二维码可获取文本)侦探作为次要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分析:解答此题应从三个方面分析。①从情节来看,整个抓捕行动是侦探设计的,同时,他也参与其中,他在拍卖过程中一次次加价,让哈斯凯尔生疑,从而致使哈斯凯尔抢劫画作,自投罗网,侦探的行动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②从与主要人物的关系来看,侦探身着廉价西装却出高价买一幅画,让哈斯凯尔生疑,衬托了哈斯凯尔的多疑和无知;③从小说的主旨来看,借对侦探的描写突出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主旨。

答案:①侦探作为整个抓捕行动的参与者和设计者是次要人物;他的行为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②通过对侦探的肖像、语言等描写,侧面烘托出哈斯凯尔的多疑和无知。③从小说主旨来看,借对侦探的描写突出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主旨。

3. 线索人物

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引出主人公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人物形象与人称有密切的关系,文学类文本常见的人称及其表达效果如下: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叙述更为自由灵活。这里笔者只准确谈谈文学作品中第一人称“我”的作用。

文学作品中“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①人物形象上,“我”是否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一。如果“我”是故事的参与者,有具体的语言描写或心理描写等细节描写,这时的“我”就是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之一,“我”的所作所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看法、态度、愿望或者价值观。②情节结构上,“我”是否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我”是故事的见证者,这时候的“我”置身于故事情节之外,作者只是借“我”叙述故事;如果“我”是参与者,与别人的对话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主题上,“我”是否体现了作品主题。如果“我”是作品主题的感悟者,起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同时体现小说主题。④线索上,“我”是否是贯串作品的“线索”。⑤表达方式上,即叙述视角与称谓上,如果“我”是故事的叙述者,那么采用第一人称则起到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

例如:(非鱼的《对饮》,扫描文本二维码可获取文本)“我”在作品中起到多方面的作用,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分析:考查文学作品中“我”的作用,考生应从作品的叙述视角与称谓、结构安排(情节、线索)、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着手,结合文本确定答案。

答案:①“我”是叙述者,作品以“我”的视角,表现大哥与父亲父子关系的变化。②“我”是参与者,我与父亲、母亲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我”是感悟者(感受者),“我”的心理感受营造出对抗、和谐等特定的氛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 特定形象

对小说形象的欣赏包括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特定物象。人物形象作用题上述已谈,特定物象这几年高考也多有涉及,也有说说的必要。

物象赏析类题的命题方式常有:请分析某物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小说中多次写到某物象,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

物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可以从下述方面来考虑:①从人物塑造上看,是否衬托了人物品质,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性格;要注意物象自身的特点。②从情节上考虑是否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③从环境上看,是否揭示或暗示了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④从主题(情感主旨)上看,是否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成为某种感情(精神)的载体,进而揭示和升华主题。⑤从内容和结构上看,是否交代了什么样的环境,是否暗示了什么样的内容,是否成为全文的线索。

例如:(刘向民的《乡村铁质》,扫描文末二维码可获取文本)文章中的“铁质”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根据对文章的品读,谈谈你对“铁质”象征意义的理解。

答案:①“铁质”象征人们不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能够挺直脊梁;②“铁质”是一种人格或性格的象征,作者希望人人都能够拥有“铁质”性格,高昂豪迈,不要被烦琐深奥的说教束缚;③“铁质”是生存意义的象征,生活着的人们无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都应该让自己的生活中充满“铁质”,“铁质”是人们永远的支撑。

三、小说形象探究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评价或个性化、创意化解读的综合探究分析能力。这类题型的设置角度一般有四种,答题格式一般为: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分别阐述理由;③依据题目和答题的实际情况总结,强化自己观点。题型设置角度如下:

1. 主人公是谁

答题角度:①看篇幅,一般描写篇幅多的就是主人公;②看主题,一般小说主题的集中体现者就是主人公;③看情节,一般在情节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就是主人公;④看描写的侧重,正面描写的人物(其他人都与之形成对比关系)一般是主人公。

例如:(王溱的《盯住刘大雄》,扫描文末二维码可获取文本)有人认为刘大雄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有人认为卢浩是小说的主人公,你认为呢?请联系小说谈谈自己的看法。

分析:本题探究谁是主人公,首先要亮明观点,并阐述理由。若认为刘大雄是小说的主人公,要从小说刻画的主要对象及其态度、小说情节的推动等方面进行分析;若认为卢浩是小说的主人公,就要从小说的线索、主题以及叙述视角等方面进行分析。

观点一:刘大雄是小说的主人公。①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盯住刘大雄”。刘大雄成为小说主要刻画的对象。②刘大雄没有因与卢浩有交情而徇私,依然严肃处理卢浩等人的违纪行为,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③刘大雄是小说歌颂的典型人物,也是促使卢浩等人思想转变的关键人物。在他的影响下,卢浩所在的部门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年终被提名先进处室。

观点二:卢浩是小说的主人公。①卢浩串联起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中的所有故事卢浩都有参与或策划。②卢浩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也是小说刻画的主要对象,刘大雄的优秀品质也是通过卢浩的视角展示出来的。③结尾通过卢浩与同事的对话,点出了人要反思自律的主题。

2. 作品中的人物是否多余,即是否该删除

答题角度:①是否对人物起衬托的作用;②是否对情节发展起串联或推动作用;③是否对丰富小说的主题起积极推动作用。

例如:(程宪涛的《胡先生》,扫描文末二维码可获取文本)小说结尾写胡先生参加抗战,变成了威名远扬的“胡大刀”,有人认为应该删除,你的意见如何?请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观点一:不能删除。①胡先生参加抗战是情节发展的必然,胡先生要为张老爹报仇,而且日军也不会放过胡先生,胡先生参加抗战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必然。②胡先生参加抗战,使这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更加丰满,胡先生挺身而出参加抗战,成为“让日军闻风丧胆”的英雄,让这个儒雅的知识分子有了威勇之气。③胡先生参加抗战,丰富了小说的思想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以胡先生为代表的英勇抗战的勇士们的赞扬之情。

观点二:能删除。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胡先生给张大的父亲、日本军队司令官写“寿”字的故事已经相对完整,没有必要节外生枝。②从人物性格的角度来看,结尾内容与前文的“淡定”“雅致”“儒气”的读书人形象不一致。③从表达主旨的角度来看,删除这部分,小说的中心思想更加集中。

3. 对某个人物的不同认识

此类题型应从人物的不同表现,对人物品行进行辩证分析,肯定其合理的一面,否定其不合理的一面。

例如:(江岸的《团圆饭》,扫描文末二维码可获取文本)王宏生在大年三十吃团圆饭时被抓,对此该如何看待和评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大年三十是千家万户团圆的喜庆日子,王宏生却被抓走,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反常现象的出现——个人、社会;王宏生这一人物形象有没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普通农民工的代表、社会问题;如何防止这样的悲剧上演——政府、法律、社会舆论。分析清楚了这些问题,答案自然就呼之欲出了。

观点一(纵向角度):王宏生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农民工代表,既有农民的朴实、勤劳,又有农民的狭隘与无知。小说中的“王宏生事件”反映了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由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部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对“王宏生”式的行为,我们既同情其不幸的遭遇,又惋惜其不懂法律,采取违法的行为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观点二(横向角度):对王宏生个人哀其不幸,怒其乱为。对无良老板,既同情其女儿的遭遇,又怒其缺乏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对政府有关部门,既希望其加强对公民的普法教育,又希望其完善相关保障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对社会舆论,既希望其加大关注力度,又希望其加强舆论监督。

4. 对某个人物是赞颂还是批评

答题角度:①从时代发展的趋势来看,此人的言行是否符合时代的主旋律;②从作者的感情倾向来看,作者对此人的评价是赞扬还是贬斥;③从其他人物的反应来看,其他人物对此人是同情还是厌恶;④从人物的命运结局来看此人的结局是圆满的还是留有遗憾的。(例题略)

综上所述,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视角的命题可能就是上述列举类型,只要考生留心寻找命题者的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思路技巧,就可避免因答题思路不清而导致的扣分,为提高自己的分数添砖加瓦。

[注]扫描上方二维码可获取《清茶》(李永生)、《金丝雀》(戴夫·泽尔瑟曼)、《对饮》(非鱼)、《乡村铁质》(刘向民)、《盯住刘大雄》(王溱)、《胡先生》(程宪涛)、《团圆饭》(江岸)等文中举例的文本内容。

猜你喜欢
胡先生人物形象小说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胡先生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胡先生
花呗明明已还清,芝麻信用却变差?
孩子,我们一切为了你们——记台属胡先生情洒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