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由于高考命题并非按照教材的现成结论来构建试题,而是大量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方式。所以,在目前的高考复习中出现了“去教材化”的倾向,“史料教学”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以练代讲”的现象愈演愈烈。笔者以为,此种做法带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是舍本逐末之举,既无法实现教育者追求的“功利”,更无法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在高考复习中,不能仅依靠“题海战术”进行练习,而是应讲究适度。事实上,高考试题无论如何变化,教材中的资源仍然是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教材仍然是高考复习的关键抓手。
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为例,编者遵循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原则,在模块层面设置了前言、目录、学习与探究等;在专题层面设置了导语、学习建议;在课时层面除正文叙述外,配以地图、图片、表格等史料,并设置了课前提示、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学习思考、自我测评等栏目。其他三种版本教材在栏目设置上,也是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在高考复习中,教师理应合理利用教材资源,优选不同版本的栏目,整体设计复习思路,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的形势,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升高考复习的效率。
笔者以为,高三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其目标是追求点的突破、线的清晰、面的张力,故侧重点有二:一是宏观构建,打通经络;二是微观分析,训练学科思维。从宏观构建上看,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前言、目录等,整体构建知识体系,培养人文情怀;从微观分析出发,教师应优选教材内容与史料,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实证意识。接下来,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选取教材中的几个栏目,详加分析,不揣浅陋,姑妄论之,以期抛砖引玉。
在每册教科书之前,均有一个前言。相比较而言,目前新课程改革使用的四套高中历史教材中,人民版教材的前言较有特色,信息量更丰富。前言是对本册教科书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对本册教科书起到统领作用。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本册教科书的核心内容;本模块设置的逻辑分析;本模块的主要线索和价值立意;学习本模块的方法、技巧以及本模块的编写与修订综述等。
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应精心研读前言,尤其要重点关注前言中关于模块的主要线索和对价值立意的有关阐述,将编者的模块意图揣摩清楚并将其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或者组织学生精读前言,细加品味。如人民版必修第一册关于模块的主要线索作了这样的概括: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人民版必修第三册关于模块的价值立意的叙述为: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总而言之,前言是编者向读者传达模块立意之所在,因而是历史教科书的灵魂。教师从模块立意出发,整合教材,组织高考复习,可以帮助学生从大处着眼,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理解历史,达成历史思维的高度;感悟历史,让家国情怀在学生心中扎根开花。
高考命题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中外关联、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是从共时性的角度来关注横向的关联分析,如2018年全国卷Ⅱ第41题选取“大豆的种植与传播”为命题素材,探讨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古今贯通”是从历时性的角度来关注纵向的历史发展演进,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41题以“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为主题,选取了宋代、清末、20世纪80年代三个时间,纵向考查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发生的变化、原因和作用,与高考命题相适应。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可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这两个维度对教材目录进行整合,既关注纵向的发展演进,又关注横向的关联分析。
教师可以按照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不同时期对中外历史加以比较,让学生用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待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感受世界不同文明的差异,从而对人类文明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为例,着重介绍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设置了9个学习专题28个课时。关于目录的整合使用,具体见下表:
(注:由于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分期不同,上表主要以中国史的分期为依据,参照具体时间进行的整合)
以古代史为例,通过中外对比可以看出,当时东、西方存在四种政治管理模式:中国奴隶社会中“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管理模式、中国封建社会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管理模式、希腊以直接民主为特征的民主政治管理模式、罗马开创的以法治为基础的帝国管理模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经济、思想、公民素质等方面探究不同管理模式的成因。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认识到: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政治文明的多样性是由国情决定的;政治文明的演进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同的政治模式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教师按照中国史和西方史进行纵向上的整合,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了解东西方文明呈现出的不同演进历程,进而认识人类历史的演进脉络和趋势。据上表,从古代、近代到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大致经历了奴隶制共主体制——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历程,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历史过程,反映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趋势。
历时性和共时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维度研究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上窥见历史发展的全貌,理解历史现象与本质,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知;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历史教材在正文叙述之外,提供了地图、图片、表格、知识链接、资料卡片等大量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史料。而高考试题在呈现方式上也是类型多样、形式活泼,地图、图片、表格、漫画等大量入题,甚至还有目录、公式等。所以,教师精心选取一些能与高考命题能力对接的史料,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不仅能够有效突破历史概念,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料实证意识,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学科的本质体现,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所以,选取历史地图来解读历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对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材中的《西周分封示意图》可以做如下解读:
西周分封示意图
【读图指导】历史地图是历史上人类活动的空间展示,以其直观性、客观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在高考命题创设新情境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近年高考试卷中时有出现,如2018年全国卷Ⅲ第24题。所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
如何正确阅读和获取地图的有效信息?步骤有三:①读标题,把握历史地图的主题;②读图例,如上图中右下角关于都城、同姓的封国等图例;③读地图内容,这是地图的主体部分,也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多维解读】该地图的标题是《西周分封示意图》,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度。对照图例,阅读地图,结合教材内容可知:
武王弟康叔受封于卫、成王弟叔虞受封于晋、周公子伯禽受封于鲁等,这些人属于姬姓王族;还有神农氏后代文叔、夏禹后代东楼公、殷商后代微子等,这些人属于古代帝王的后代;此外,姜尚因辅佐周武王灭商建西周有功,受封于齐。可见,西周时期,分封的对象主要有三类人:姬姓王族、古代帝王的后代和功臣。其中后两类属于异姓诸侯,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甚至还包括周天子的政敌商纣的后代,这既是对原各地大小方国、部族势力的承认,也是针对灭商后复杂形势的妥协;同时,也是为了笼络异己、争取民心,巩固西周的政权。
国都附近的王畿地区(即镐京、洛邑及其周围地区)由周王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地区比各个诸侯的封地要大,目的是为了保存实力,维护权威,加强对诸侯的控制。但周王室对诸侯封地没有直接的统治权,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地方对中央构成威胁。所以,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但分封制下臣属关系明确、共主意识形成、政令必须服从,已有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元素,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数量众多,其中,同姓封国远较异姓封国多得多,可见姬姓王族是分封的主体,据《荀子·儒教》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由于姬姓王族与周天子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成为维系周政权的基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地方诸侯对中央的离心力也在增强。
绝大部分诸侯国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如晋、卫、齐、鲁等;少数诸侯国分布在江淮流域,如吴、楚等。召公奭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离王畿最远的一支姬姓王族。周公子伯禽受封于鲁,在姬姓封国中位置最东。以上史实说明,黄河流域是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并且,长江流域也已得到了一些开发。分封制的实行,使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了周王朝统治区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仔细阅读地图还会发现,姬姓诸侯和异姓诸侯的封地交错分布。显然,这样做的目的利用姬姓王族对异姓诸侯进行监视。
姬姓王族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当时的经济富庶之地,成为姬姓王族封地的主要分布区。而异姓诸侯的封地大多远离都城,多为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这也反映了周王室对同姓诸侯的信任和依赖、对异姓诸侯的排斥和防范。
在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中国的地名简称也有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封国,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可见,分封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然,教师在借助历史地图研究人类当时的活动时,不能仅停留于还原历史的原貌上,还需透过表象分析其时代特征和历史变迁。比如,可以将《西周分封示意图》与《秦朝疆域图》进行对比,揭示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经历由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历史趋势,进而找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政治基因。
以上,笔者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谈到在高考复习中对教材引言、目录和史料的运用。在实际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优选不同版本教材的栏目,或者对不同版本相同栏目的内容进行整合。如人教版教材中的模块链接,可以用于通史复习;又如岳麓版教材中的专题导语注意了横向纵向、古今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语言的文学色彩较浓,可读性较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课程的理念、高考命题的技术在变化,但历史教材作为最核心的课程资源,在高考备考中的基础性地位不会改变。所以,在高考复习中,教师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让学生在感知、理解中学习历史,拓宽思维的广度、深度和高度,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而提升高考历史复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