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三一轮复习课中的培养初探
——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

2018-12-10 02:01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6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本课资本主义

安徽

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决定社会意识形态。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在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时,可以这样设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促使了政治领域和思想领域中哪些重大事件的发生?然后让学生完成表1:

表1

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可以展示图1坐标轴,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

图1

同时唯物史观还告诉我们: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时,它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当上层建筑是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于是教师可以进一步设问:政治领域和思想领域这些重大事件反过来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间观念和历史空间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因此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出发。

就本课而言,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表2:

表2

然后引导学生在坐标图上绘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线图:

图2

这样学生可以对本课的时序观念更加理解。

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各阶段发展的具体原因。例如短暂春天是在1912—1919年,其中1914—1918年正处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也因战争的需求,使得欧洲列强的工业生产主要为战争服务,从而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不仅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国内市场提供了机会,也为他们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还有,1927 —193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1929 —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加大了对华倾销商品的力度,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也冲击着中国民族工业。

在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上,还可以运用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其发展的特点,如民族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三、史料实证

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科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能力的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教学中,教师选取合理的史料,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提取史料信息、组织语言的能力。

在本课中,在分析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时,笔者提供了关于清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的史料,至于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即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原因,笔者采用以下四个史料:涉及孙中山与民初振兴实业浪潮的、涉及张謇实业救国论的、涉及民族工业发展外部条件的、涉及提倡国货运动的。

近年来高考命题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且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表述,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为此,在本课中笔者还运用以下史料:

图3是1902—1927年间,民族工业发展阶段中工厂数的统计(仅统计创办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企业)。

图3

同时进行设问:请概括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线索。笔者之所以设计这个问题,就是想通过这段史料引起学生的质疑,因为教材中提到一战期间是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使得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但很显然从统计图可以看出:1914 —1918年,工厂数和创办资本总额比1902 —1910年都有所下降。1919 —1922年,工厂数和创办资本总额却有较快的增长,是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期。这样就会引起学生对史实进行探索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不轻信、不盲从的理性批判精神,它的基本信念是任何思想都没有免受质疑的豁免权。教师要善于利用史料,从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角度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在问题中思考过去,在证据中重建过去,不盲从教材中的观点,不迷信权威的理论和说法。

四、历史解释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阐释和评判,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的描述,又体现了叙述者的立场、观念等。在本课中,除了分析每个阶段民族工业发展或受阻的具体原因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概括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具体又分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学生回答之后可以展示图4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图4

在历史解释上尽量追求多样性。例如本课中,笔者展示1895年《马关条约》的部分内容: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受内地税。同时请学生思考:这样的规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绝大多数同学只能分析出它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实际上它也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的输出要求,利于加速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这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客观条件。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家国情怀

任何对历史的阐释和评判,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家国情怀其实是基于传统文化而生成的软实力和精神素养,表现为个体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结合,对民族传统的珍视,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未来的期盼。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本课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悟历史: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盼望国家富强,为此他们艰苦创业,在夹缝中努力生存,但是残酷的现实使“实业救国,富民强国”的想法破灭,但他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我们开拓创新。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内容的学习,谈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哪些启示,从而达到学习历史的真正目的——以史为鉴。

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历史教育应该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关注学生成长为根本目的,而学生的成长不仅是人格的健全和个性的发展。落实到课堂上,传授知识仅仅是浅层次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历史学习中掌握历史学习、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高考作为中学教学的指挥棒,是推动中学教材与教学深层次革新的主要推力,近年来高考命题思路也从知识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变,因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大素养的提出,也将是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而且五大素养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从其基本内涵来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是基础性目标,重在能力的提升;家国情怀是终极性目标,重在人格的塑造;史料实证是关键性目标,是其他素养达成的途径。这些都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高三一轮复习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本课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之探索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