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经济结构变迁问题

2018-12-10 02:01四川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6期
关键词:变迁资本主义结构

四川

经济结构的变迁反映了人类经济文明发展演变的基本进程,是人类社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结构的变迁与国家兴衰、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其经验、教训等值得后人反思和警醒。经济结构问题是经济史的重要内容,也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需要依托的基础知识。所以,高考备考中应高度重视古今中外经济结构变迁问题。

一、考情分析

(一)近三年全国卷涉及经济结构变迁的试题统计

时 间 选择题 主观题卷Ⅰ 第25、28、31题 第40题2016年卷Ⅱ 第26、28、31、33、34题 第40题卷Ⅲ 第27、30、33题 第41题卷Ⅰ 第27、29、35题 第42题2017年卷Ⅱ 第26、31、33题 第41题卷Ⅲ 第26、28、34、35题 第40、41题卷Ⅰ 第25、26、31、34题 第41、42题2018年卷Ⅱ 第25、33、35题 第41、42题卷Ⅲ 第24、30、31、35题 第41题

(二)考查特点和趋势

1.考查的分布情况

在选择题和主观题均有分布,其中选择题为中国古代史一道题,近代史一道题(近代中国史居多),现代史一到两道题(中国史与世界史比例相当);主观题部分则以近现代史居多,中国史与世界史比例相当。总体而言,分布范围广、分值高。

2.考查方式

既有直接考查经济结构的问题,也有通过考查经济结构与生产力、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经济政策、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政治形势、国际交往、国际格局等关系的相关问题,其中主要以后者为主。一般而言,高考历史关注较多的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外贸结构和国际经济结构几方面及其与生产力、社会生活、制度政策、思想文化、政治形势、国际交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3.趋势

①考查的综合性、灵活性增强;②在试题总分中所占分值有所提高。

二、概念内涵及主干知识梳理

经济结构的概念内涵一般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有哪些经济成分、经济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各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和地位等)、产业构成、分配(积累与消费)构成、贸易结构、地区结构、国际经济结构(即国家间经济力量或实力对比形成的格局)、企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相应的经济体制问题等。

(一)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及影响

1.古代

先秦时期:夏商周三代,实行“工商食官”的官营制度,同时商业初步发展。西周确立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各国变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形成并初步发展,私营工商业产生。

秦汉至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小农经济占主体,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保护自耕农,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水平提高,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宋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特别是明清时,南方出现一批工商业化的市镇。明朝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手工工场和自由劳动力市场,同时江南地区生产领域出现专门化的区域分工。这些状况促进了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和国家政治格局的变化。

2.近代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下,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西方刺激下,与政治变革、实业救国思潮、反帝运动相互作用。在近代,中国工业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征。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工业基础较为薄弱,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平衡。抗战前后民族工业、企业大规模内迁,部分改善了工业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国民党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膨胀,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提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政治变革与抵御列强的侵略密切联系。

3.现代

新民主主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结构单一的、基本只有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五”计划实施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比例严重失调,“一大二公”极大地破坏和束缚了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20世纪六十年代初,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转变。农村建立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乡镇企业崛起;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以上情况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经济政策、对外关系密切相关,且阶段性经济特征突出。

(二)西方经济结构的变迁及影响

1.古代

古希腊、古罗马工商业繁荣,促进了古希腊民主法治、人文精神的发展。

2.近代

14、15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奉行重商主义,商业在经济中占有特殊地位,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国际贸易发展。这促进了近代欧洲的崛起。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业(主要是轻工业)崛起为主导产业,服务业快速发展,农业占比重减小,开启了工业化,出现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国际贸易中心,经济政策由重商主义开始转向自由主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经济、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重工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世界工业化进程加快,美、德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崛起,英、法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地位下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3.现代

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秩序陷于混乱,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二战后,欧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建立起福利国家,高新科技产业兴起,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日益加大。同时,欧美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干预。战后初期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霸主,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之势;“冷战”后,国际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冲击了旧的国际秩序。

三、经济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和经验总结

(一)影响因素

影响经济结构变迁的因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力的进步是根本因素,生产力的作用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加大,如:春秋战国时的铁犁牛耕;美国通过积极广泛地创新并应用新技术,重工业迅速发展。

(2)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如: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清末放宽对开设工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英国在19世纪上半期将传统的重商主义调整为自由主义促进了工业化进程等。

(3)政治变革的推动,如: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

(4)外来势力或国际环境的作用,如: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当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思想观念的影响,如: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6)经济体制或生产关系的影响,如:近代工业化过程中的中国与日本,洋务运动虽然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引进了近代工业,但由于没有废除旧的制度,19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仍未完成工业化;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的全面改革后,在19世纪九十年代,初步实现工业化。再如: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另一方面造成了国民经济结构严重不平衡,尤其是后来日益僵化,给苏联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中国改革开放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逐步建立起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二)经验总结

经济结构不仅关系到经济形态的转型,还关系到社会文明形态的转型,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水平,还关系到国际竞争力、国防力量,对国家的安全有着深层次的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命运。经济结构的变迁与体制、政策、社会、思想、科技、国际等紧密联系、相互影响。要想发展经济,需要重视科技应用、教育发展、制度建设、政府和市场作用、经济政策调整、对外开放交流,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思想观念的解放对经济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等。

四、备考策略提示

针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容特点并结合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复习备考策略:

(1)从历史概念的高度上掌握重要历史名词,深入、准确、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史实,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如:小农经济、自耕农、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化、计划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格局等。

(2)既要明确某种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又要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角度把握其阶段特征和演变趋势。

(3)从与经济结构变迁相关的因素,多维度、多角度地思考,把握经济结构的变迁。联系时政,并将经济结构的变迁与政治、文化、教育、生活及国际关系等因素结合起来,分析问题。

(4)将高考真题中相关的试题按知识点归类,分析经济结构调整中涉及的同一知识点往往从哪些方面考查,举一反三;同时从知识结构的角度进行思考,对原题进行变式训练。

五、原创试题模拟练习

1.战国至西汉前期,“地广人寡,草不尽垦”,可以“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汉文景之时,轻免田租,全面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上述信息可用来说明这一时期 ( )

A.国家财政宽裕

B.国家走向统一

C.自耕农的发展

D.农民生活富足

2.“帝国主义控制下的中国海关报关制度,几乎全靠商人的良心来申报进口货物的确实数量,关税一律按照商人呈报的数量,而不是根据海关查验数量来征收。”这一现象 ( )

A.有利于进出口贸易的繁荣发展

B.阻碍了近代民族工业健康发展

C.表明了中国自由主义贸易政策

D.促进了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许多大企业建立起工业实验室和研究所。到1914年,全国工业实验室和研究所已有365个,拥有近万名科技人员。这反映了( )

A.美国成为了世界科技中心

B.美国当时经济发展的特点

C.美国企业积极参与科技研究

D.美国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参考答案:

1.C。战国至西汉前期,因战争频繁,人口较少,故相对而言,人少地多,国家鼓励开垦荒地以发展农业,为自耕农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汉初轻免田租,鼓励耕种的政策,为自耕农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所以,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自耕农发展的原因,故选C。汉初受秦末战争的影响和秦亡的教训而“与民休息”,而非财政宽裕,故A项错误。B、D项与材料无关。

2.B。帝国主义控制下中国海关对进口货物数量不严格按实际数量查验,方便了列强对华进行商品倾销,因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不仅失去了国家关税的保护,还面临不当竞争,难以健康发展,故选B。在中国经济环境不公平的情况下,进出口贸易失去了繁荣发展的基础,也失去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故A、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对中国海关的操控,并非中国的贸易政策,故C项错误。

3.B。大企业大量建立科研机构的时间正值19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科技直接成为生产力的时代特征的反映和要求,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国在世界科技中的地位,企业参与科研活动是现象,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时间是20世纪九十年代,故A、C、D项错误。

猜你喜欢
变迁资本主义结构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