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劳术是以“养性之道,常欲小劳而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为指导思想,以导引、按摩、行气等为主要方法,历经千年,流传至今的古代养生法,因其具有遵循人体生理活动的特点,简便易行,疗效显著而成为中国古代养生主要方法之一。本文简述了“小劳术”的渊源和特点,提出了小劳术对在现代养生活动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劳术 养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049-02
小劳术在中国流传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了,其名称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但其阐述的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功法或导引术,而是对人体如何进行恰当的运动锻炼的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论述,而这一理论在现今来看对养生锻炼依然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1 小劳术的思想渊源
小劳术是源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的正确认识,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说:“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其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病之由恶之生也。精气郁也。”[1]这段话说明古代已经认识到人体的血脉精气在正常情况下是应该畅流周身、运行不止的,这时疾病是不会产生的;一旦因某种原因导致了血气不通畅,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因此养生防病的主要目标就是保持气血通畅。那么怎样才能使气血通畅呢?《论衡,命气》中说:“行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2]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行动”即肢体躯干的运动是促进气血流畅的唯一途径。但“行动”并不是无节制的运动,因为过度的运动将使人气血过度的消耗,造成所谓的“五劳”、“七伤”。所以,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了一个尺度“形劳而不倦”[2]这一对运动量进行控制的思想,后来成为小劳术有别于其他养生方法的特点之一。而这一理论也是与现代欧美提出的“运动是良药”的理论观点十分吻合的。
2 小劳术的发展过程
在秦汉时期,随着人们对自身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小劳术的雏形已逐渐形成。其代表是名医华佗的养生思想和方法,他提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比如户枢,终不朽也。”他还对弟子说:“吾有一术,名曰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 ,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做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3]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秦治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疲的养生观念;并有了像《五禽戏》这样既能治病又有“兼利蹄足”(即强身健体、消除疲劳)作用的一整套锻炼方法;还把“沾濡汗出,身体轻便,腹中欲食。”作为控制运动量的标准。这一切都为今后小劳术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框架。到了唐代小劳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药方,道林养性》中就明确地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以其运动故也。”又说:“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4]这些话说明了孙思邈不但继承了前人“小劳养生”的观点,而且从病理上对“过劳”有了深刻的认识。他还在书中明确提出了锻炼应以“汗出为度”的观点。使小劳术的运动量控制有了一个明确的尺度。现代人们直到九十年才开始逐渐认识到对人体最佳的运动量是中等运动量,与孙思邈的观念不谋而合。孙思邈最大的贡献是在其所著的《千金方》中详细地记载了许多小劳术养生的方法如:按摩术包括有磨耳、磨面、磨腹、押头、挽发、鸣鼓、松腰、叩齿等;行气法包括内视法、调气法、禅观法、胎息法、六字诀等;导引术包括有天竺国按摩术、老子按摩法、华佗五禽戏等。这些方法使小劳术成为了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比较完整的体系。到了宋代,小劳术已经成为士大夫中广泛流行的养生健体术。在苏东坡、欧阳修等人的著作中均有关于小劳术养生的描述。大诗人陆游在《书意》诗中就说:“故故小劳君会否,户枢流水即吾师。”体现了小劳术已在民间广泛流行。宋代著名的道士兼医家蒲虔贯自幼多病,为了强身健体他博览群书、遍访名家,通过广泛的学习和自己实践的体会,他在所著的《保生要录》中总结说:“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故水流则清,滞则浊,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已,然亦稍缓,既是小劳之术也。”这段话把小劳术的“形劳而无大疲”主要思想作了精辟的阐述,也首次明确提出了“小劳术”这一名称。他认为小劳术具有“不择时节,亦无度数,趁闲便作,而见效且速。”的特点;在练习时要“息虑、绝欲、心专与一。”并在书中详细的记载了按摩、行气、导引等锻炼的具体方法;使《保生要录》成为了一部小劳術的方法大全。在宋代还出现了集行气和导引于一身的成套的健身锻炼方法——八段锦,它简便有效,流传广泛,并逐渐演变出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场合练习的养身之法,成为小劳锻炼之术的代表之作[5]。
3 小劳术对现代养生的意义
在现代,虽然小劳术的名称已很少听到,但是其健身的思想和方法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人体要健身防病就必须使气血畅行,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形体常劳,这和现代“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是十分符合的。第二小劳术提出了锻炼必须有运动量的控制,其尺度就是“微微汗出”。现代健身运动有许多过分的强调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的提高,无限制地提高运动量,使人体器官反应过度疲劳而损伤;美国长跑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莫利斯的猝死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把“微微出汗”这一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充分循环的徵象作为到达运动量的标准,确实是十分正确的。小劳术对现代养生的第三个重要意义是提出养生必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平和的心理状态相结合,即避免久行、久坐、久立等久劳,要“清心寡欲”才能取得好的养生效果。而且养生运动应“不择时节,趁闲便作”就是说要保持长期经常的锻炼才能养生效果持久明显。
从上述可以看出,小劳术确实是一种包含了中国古代数千年养生理论和方法精髓的健身强体理论,其价值有部分在现代医学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证,但还有更多的理论值得我们去挖掘、研究、推广,让小劳术这一古老的养生健体理论为现代人们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 刘明武(注)[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45. [2] 陈士德.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4:67.
[3] 刘祖贻,孙光荣.中国历代名医名术[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2:130-131.
[4]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342-343.
[5] 田标,唐永干.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新解”[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3):7-l0.
作者简介:赵红勤(1963-),女,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副教授,从事乒乓球和体育心理学的相关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