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建生 徐江滨
风湿性心脏病, 往往都存在很高的发病以及致死情况,属于因风湿性类型炎症出现进而对心脏瓣膜构成破坏性伤害的一项疾病, 同时患者一般都会存在心衰以及心律失常等多种症状, 深深影响了其工作以及生活质量, 再者经济负担也比较重[1]。本院针对此类患者选择了西地兰联合镁离子极化液治疗的方案, 其安全性和疗效均比较理想, 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40例风湿性心脏病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依照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20例。参照组:男13例, 女7例;年龄最大79岁, 最小25岁, 平均年龄(48.2±10.3)岁。研究组:男12例, 女8例;年龄最大81岁, 最小24岁, 平均年龄(47.5±11.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用西地兰药物治疗, 取本药物约0.40 mg以后进行稀释, 然后给患者静脉缓慢进行安全注射, 持续10 min。
研究组患者采用西地兰联合镁离子极化液治疗, 其中西地兰用法用量与参照组相同, 选择浓度为25.0%、剂量为10.0 ml的硫酸镁(MgSO4)+浓度为5.0%、剂量为250.0 ml的葡萄糖液+浓度为10.0%、剂量为7.0 ml的氯化钾(KCl)全部混合后, 以10~15滴/min的速度进行滴注[2]。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治疗效果参考文献[3]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不良事件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18/20);参照组患者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9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55.00%(11/20),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心力衰竭0例、心律失常0例、血栓栓塞0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1/20);参照组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心力衰竭1例、心律失常3例、血栓栓塞2例, 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00%(8/20);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西地兰属于近些年研制出的对心衰与心律失常进行控制的一种药物, 作用机制是将患者机体迷走神经的张力有效增强, 且对房室结传导动作进行延缓, 最终实现治疗目标[3]。
Mg2+属于人体内部进行能量代谢时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 会对机体以及细胞内环境高度稳定的维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而Mg元素在机体内部进行生物化学相关反应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参与作用, 尤其是很多酶系活动, 这种元素会激活Na+-K+-ATP酶, 加快K+有效进到患者机体细胞内, 然后对膜电位活动拥有稳定效用[4-6]。同时, 也会对心血管类患者机体心功能产生改善作用。本次选择的镁离子极化液进行治疗的药物机理还未形成统一、规范性结论总结, 猜测有可能是因为Mg2+改变了K+与Ca2+, 延迟了房室结以及窦房结的传导。很多研究逐渐证明了, 心律失常改善过程中Mg2+的功劳作用很大。患者若是存在心血管类型的疾病, 一般都会产生低镁血症情况, 然后诱导心律失常, 但是选择镁离子极化液就会很好地控制心率, 缓解症状。将以上两种药物进行联合使用, 效果显著。
本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18/20);参照组患者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9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55.00%(11/20),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心力衰竭0例、心律失常0例、血栓栓塞0例, 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1/20);参照组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心力衰竭1例、心律失常3例、血栓栓塞2例, 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00%(8/20);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张芹等[5]研究相似, 表现出联合治疗的最终效果与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 采用西地兰联合镁离子极化液来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疾病患者, 具有很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值得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