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艳
摘要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杭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类所致药物不良反应患者15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肌内注射给药后发生不良反应6例(3.8%) ,口服给药发生不良反应8例(5.1%),静脉滴注给药发生不良反应144例(91.1%)。β-内酰胺类杭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最易累及皮肤系统。头孢菌素类89例(56.3%),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以皮肤系统为主,进行皮试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β-内酰胺类杭生素;不良反应;指导用药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1],主要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日-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杀菌性强、毒性低、适应范围广[2],在临床备受青睐,但相应的一些不良反应也应运而生。为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并产生不良反应患者巧8例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女口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3月-2018年3月回顾性分析采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不良反应患者158例(52.7%),其中男95例(60.1%),女63例(39.9%),男女之比为1.51:1,年龄3个月-90岁,平均(52.7+6.5)岁。
方法:对158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类所致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
年龄分布情况:158例患者中;18岁30例(19.0%),19~40岁67例(42.4%),41~60岁34例(21.5%),>60岁27例(17.1%),年龄主要分布于19~40岁。
给药途径:158例中肌内注射给药后发生不良反应6例(3.8%),口服给药发生不良反应8例(5.1%),静脉滴注给药发生不良反应144例(9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其临床特征: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最易累及皮肤系统,表现为皮疹、荨麻疹、水泡、皮炎等,其次是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见表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种类分布:头孢菌素类89例(56.3%),青霉素类62例(39.2%),其他7例(4.4%),见表2。
讨论
抗生素类药物的滥用不仅造成医药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致使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同时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重后果[3]。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其具有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药物种类多样等优点,迅速成为临床上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随着此类药物应用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也愈发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即指在正常剂量下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療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或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其发生的原因包括药物、机体方面的原因及给药方法的影响[4]。
本研究结果显示,158例患者主要分布于19~40岁,158例中肌内注射给药后发生不良反应6例(3.8%),口服给药发生不良反应8例(5.1%),静脉滴注给药发生不良反应144例(91.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最易累及皮肤系统,表现为皮疹、荨麻疹、水泡、皮炎等,其次是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头孢菌素类89例(56.3%),青霉素类62例(39.2%),其他7例(4.4%) o由此可见,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较多,主要以皮肤系统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经静脉给药途径较多。因此,临床应用时要仔细询问病史,并做好皮试,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周全魁.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5,36(1):12-14.
[2]王冬晓,蒙光义,罗雪兰,等.12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5,24(6):55-57.
[3]李娜.我院82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统计分析[J].中国药业,2014,23(2):62-63.
[4]朱秀美,卜艳丽.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所致不良反应文献概述[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4,20(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