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谦
摘要 长期多次输血维持治疗的患者极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从而导致许多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文章对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输血中的重要意义、血小板杭体检测技术两个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 血小板抗体;检测;输血
随着输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成分输血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输注血小板成为一种重要的临床输血治疗手段,尤其是对治疗血小板缺乏引起的出血倾向、血小板功能性障碍具有重要价值。但临床上常面临的问题是血小板输注无效或效果欠佳,其主要原因可能为患者体内产生了大量血小板抗体,对外来血小板造成破坏m,特别是长期多次输血维持治疗的患者极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从而导致许多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血小板输血性紫癜、血小板输注无效、重度出血等,给临床治疗带来了难度,并且对血液资源造成了严重浪费。因此,输血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于有效改善输血效果,特别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血小板抗体检测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意义及国内几种常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输血中的重要意义
血小板抗原、抗体:人类血小板表面的抗原系统较复杂,可以分为两类:①血小板自身特有的抗原,如GP、HPA等;②与其他机体组织或细胞共有的抗原,如HLA-Ⅰ、ABH等。无论是共有抗原或自身抗原,都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异常免疫反应,产生大量血小板抗体,这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首要原因。致使外来血小板破坏增多、功能减低、寿命缩短,特别是在多次输血患者中,55%的患者会出现PTR或(和)PTP[2]。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由血小板表面不同的相关抗原决定簇引起的一组复杂的免疫性疾病。血小板抗体包括针对GP抗原的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B IgG)和针对HLA-Ⅰ类抗原的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 IgG)两类。随着患者输注血小板次数或输注量的不断增加,体内血小板抗原被不断刺激,导致体内血小板抗体水平上升,引起输注无效及非溶血性输血的可能性也相应增高。
开展血小板抗体检测的重要性:输血科医务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多次输血患者出现PTR和(或)PTP的情况,并及时明确PTR和(或)PTP是否由机体免疫反应引起,因此,必须做血小板抗体检测。若检验结果为阳性,则提示PTR和(或)PTP是由免疫因素引起,应给予相应抗原阴性的血小板样品,否则将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轻者不能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重者出现血小板水平快速降低,引起颅内出血或DIC等严重并发症。
血小板抗体检测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血小板抗体检测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输血前检查中,国内临床使用比较多的主要包括免疫细胞化学法、微柱凝胶技术以及固相凝集法3类。本文就3类常用检测技术的检测原理及优劣势进行简要介绍。
微柱凝胶免疫法(MGIA):这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快速检测技术,MGIA技术利用传统抗原一抗体反应,若血小板上结合了抗血小板抗体,则红细胞上抗IgG结心血小板抗体,导致凝胶介质中央有明显滞留,反之则在离心后沉降于凝胶介质底部。MGIA技术用于临床具有方便、经济等优势,但血小板本身又有易活化、自身凝集的特点,且实验所需血小板悬液是随机采用的多人份O型机采血小板,其抗原谱不明[3,4],因此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容易造成结果判读误差。
免疫细胞化学法(SABC):该检测方法是利用待测血清样本中血小板抗体与机体巨核细胞系的Dami细胞上的Gp Ⅱ b/Ⅲ a等抗原结合,使其与生物素化抗人IgG发生反应,然后连接链亲和霉素一碱性磷酸酶复合物,从而作用于底物Fast-Red显色。若血小板抗体阳性,则在抗原抗体结合部位出现红色指示物,提示检验结果阳性。其阳性反应强度与血清样本血小板抗体的量呈正相关[s1。该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实验要求较高,需要使用专用仪器(分光光度计等)进行结果测定,且操作步骤繁琐、耗时长,不适于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
固相凝集法(SARC):该检测技术在1985年由Rachel等提出,其检测原理是将待检血清或血浆加入到已包被抗人血小板单克隆抗体的微量反应板上进行反应,若待检血清或血浆中含有血小板抗体,则该抗体能够与检测孔中血小板单层结合,不能与检测孔中血小板单层结合的成分则被洗涤、祛除。加入抗人IgG及人IgG致敏红细胞来指示反应结果。若待检样本中含有血小板抗体,则指示细胞会平铺在检测孔底部,即提示结果阳性,而阴性反应为指示细胞聚集于检测孔底部中央。抗原决定簇结构更加稳定是该检测技术最大的优势,原因是血小板溶解前抗体与抗原发生结合[6],用于血小板抗体检测有较高灵敏度及特异度。赵菲[7]等的研究结果表明,SABC技术灵敏度可高达85%、特异度73%。我院输血科自2017年引进该项技术以来(本地区首家),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有了显著改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由引进该技术前的72.8%提高至90.5%(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标准181:血小板输注后24h CCI>4.5为有效,反之为无效)。这主要得益于SABC技术的高灵敏度,能够同时检测HLA抗體和HPA抗体,及时筛除阳性患者并进行特殊处理,避免无效输血。
前景和展望
随着血小板抗体检测技术不断创新以及血小板抗原类型的不断出现,当前摆在我国临床输血科医务工作者面前的问题是如何使血小板抗原的分型工作更加深入,如何提高血小板检测技术的可靠性以及探索更为简便、经济的检测方法,从而使患者尽快获得合适的血小板。这也是输血医学今后探索的方向。同时,笔者结合临床经验认为在临床输血治疗中,在如何有效避免PTR、PTP发生及进一步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上,我们输血科医务工作者至少还有以下3项工作值得开展:①建立同型输血HLA、HPA已知型患者档案;②广泛开展输血前血小板抗体检查,提倡输注交叉配型阴性的单采血小板;③对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者,应给予输注祛除白细胞活性的血小板或滤白血小板制品。为防止血小板同种抗体的产生,避免血液资源浪费,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应坚持输血前血小板抗体筛选(尤其是有输血史的患者)。对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的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同时充分提供已知HLA、血小板分型的单采血小板制剂和祛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剂。
参考文献
[1]张秋会,胡兴斌,孙文利,等.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7].中国输血杂志,2016,29(7):708-710.
[2]张趁利,庞桂芝,娄自敏,等.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前后的疗效对比[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1):66-68.
[3]李喜莹,赵国华,于晶晶,等.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J].北京医学,2015,37(6):584-587.
[4]梁静,桂霞,郑淑贤,等.1120名骨科预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验结果分析五.中国输血杂志,2017,30(8):951-952.
[5]叶海辉,皮佑珺,润袁敏.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临床输注无效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3):174-175.
[6]林燕,聂宇波,徐静,等.固相凝集法血小板抗体检测与早期流产相关性探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10):146-148.
[7]赵菲.血小板抗体检测对血液病患者输注效果的影响及原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z1):74-75.
[8]朱业华,马春会,伍伟健.固相凝集法血小板配合实验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应用五.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4):1763-1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