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
摘 要:“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的孩子,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孩子,在学习中会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而分组和量化就是充分利用中学生集体荣誉感强的特点,鼓励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课下积极学习。
关键词:班级管理;分组;量化
一、借力分组——面面俱到抓常规,事事有人管
“注意力就是事实”“常规促学习”的学校教育理念是指引一切教育行为的基础。但因为教育的主体不同,班级与班级、个人与个人之间又千差万别。如何用活学校理念,就是老师每天要面对的课题。首先注意力就是事实,作为班主任每天该关注哪些常规呢?例如学生到位情况,卫生打扫情况,早读读背状态饱满情况,上课听讲纪律情况,回答问题情况,作业情况,课间有无打闹现象,跑操情况,自习纪律与效率是否良好等等,都是班主任需要常抓的点,每日不可松懈。就像边校长,何校长时时提醒大家的那样:只有常规做好了,班级才会有凝聚力,一个有凝聚力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不愁出成绩!但是方方面面这么多事,而且面对的是60-70人的大班,怎么能做到面面俱到?答案就是分組,因为这样就能化繁为简地对班级进行管理。
首先,把班级分成8个根据身高自然形成的纵行小组(不同阶段,人员可进行必要调整),每组8-9人。然后为各组配上两正一副3个组长。最后,不要忽略为班级挑选出6名值班班长。这样在班级管理方面,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就不再孤单了,身后的6名值班班长和24位组长,都在为班级建设付出着努力。6名值班班长一人一个月轮流记录着班级方方面面的情况,并将记录内容每天上传QQ群。从清晨到日落放学,除正常上课,讲台旁的课桌上总能看到值班班长或认真学习或组织大家到位的忙碌身影。他们每天都在记录班级常规方方面面的问题,并采集各位任课老师或褒奖或提醒的学科课堂日志,并于当晚上传班级交流群。目前,班级日志已成为班级群上的一大亮点,这已成为家长了解孩子和班级情况的窗口。
二、科学制定量化规则——不断强化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
如何保护好我的眼耳嘴的积极性,让他们不断地发挥作用,就是我时刻不停努力的方向!反复提醒自己那句话“注意力就是事实!”。怎样不断强化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保持孩子们热爱小组的热情,怎样培养孩子们更加积极的团队意识,从而促进个人的发展。连续三届的小组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何校长都一直在提醒我去关注这些点,而这,也恰恰就是小组式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班级展示平台,可以说舞台已经搭建,8个组的成员大家互为演员也互为评委,那么评分规则就是牵动着大家注意力的指挥棒了,也是小组量化管理能否持久的另一个关键点。规则制定合理的话,为了小组和个人荣誉,每位参与者都会小心对待,衡量利弊!否则,就是一纸空文。所以,在评分规则的制订上我想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简单原则,因为只有简单,易记的规则,其操作性和持续性才强。二、平等原则(即常规和学习成绩同等重要) 三、维护量化分的含金量原则。(即在学科上一视同仁,不分中考和非中考科目)所以班级的量化规则也容易记,每人每项加减分数在1—3分之间。课堂上举手且正确的回答了问题,经老师许可,可以每人每次上讲台为自己小组加1分(不限次数不限小组人数)。特别精彩的回答,老师可以破例让其加3分,也不限次数和小组人数,但每人每次加分不能超过3分,因为要保持量化分的含金量,一旦有某学科出现加泡沫分现象,一经发现必须及时扣回。而且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掌握情况,各科任课老师们也都按3个等级为孩子们加减量化分,优一等级每人加3分,优二等级每人加2分,优三等级每人加一分。当然必要时也可按等级扣分。所以为了给小组加分24位组长,6位值班班长及各科课代表都很努力,拼劲十足。经常听见孩子们评说某某某真是拼了,考的真棒!今天一天就给小组加了多少多少分,小组量化成绩大家的表现似乎也给孩子们添加了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作为班主任,常规情况我必须关注,所有常规如有违反,按程度不同每人扣除小组1—3 分。偶发事件扣除量化分即可,一周连续3次以上的须记入班日志通报提醒,反复出现的,我就不得不介入调整,同时把劝说内容记入班日志,之后依然无效的就得邀请家长共同关注处理,孩子们一般不愿走到后两步,所以大部分人在第一步后,就会就会自行改变。以上就是把握小组量化的部分尺度,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变化,量化的关注点也必须不断变化。
三、捕捉学校创设教育时机,让小组量化管理不断迸发生机
以QQ群为展示舞台, 以班日志为抓手,以各组量化分为看点是我目前的班级基础管理框架。但随着孩子们年龄,科目,心态的不断变化,小组量化关注点也必须相应作出调整,从而让孩子们不停的产生新鲜感,刺激感,从而使小组量化管理不断的迸发出生机。
在这种分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导航者。自主合作互助学习提供了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堂下互帮互学的客观条件,并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成功自然也就悄然而至。学生在学习中虽有心理压力但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这种“开放型”“交往型”的教学方式,绝不是只追究形式,花样翻新。而是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人人品味到成功的喜悦,人人做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