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硕
摘 要:当今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已经格外重视,但是依然不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内容无用,而教师也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略显乏术。本文从教学活动中实际问题出发,探索在教学内容改革上应用营销学中的FAB法则,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关键词:FAB法则;教学方法;教学设计
近年来总有教师同事抱怨“现在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听讲,而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屡禁不止。课程内容都是精心设计的,都是国内外最新的。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了。”教师所说的不无道理,可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我们就能清楚地认识到矛盾的焦点,就是“您讲的东西我们用不着。”即教学内容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有必要引入多种学科中的有效应用元素,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营销学中的FAB法则就是其中之一。
FAB法则,即属性Feature,作用Advantage,益处Benefit的法则,按照这样的顺序来介绍,就是说服性演讲的结构。属性即产品所包含的客观现实,它是什么;作用是指产品的功能,它是做什么用的;益处就是这个产品给客户带来的利益。可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因为……(属性),所以……(作用),这意味着……(得到的益处)。
一个经典应用FAB法则的比喻,一只猫和钱的故事。一只猫非常饿了,想大吃一顿。这时销售员拿过来一摞钱,但是这只猫没有任何反应,这一摞钱只是一个属性(Feature)。另一个销售员走过来说:猫先生,我这儿有一摞钱,可以买很多鱼。买鱼就是这些钱的作用(Advantage)。但是猫仍然没有反应。第三个销售员说:猫先生请看,我这儿有一摞钱,能买很多鱼,你就可以大吃一顿了。话刚说完,这只猫就飞快地扑向了这摞钱,这个时候就是一个完整的FAB的顺序。
当我们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角度出发再来看这则故事,就不难发现教学内容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原因了。
首先,教师组织教学过程中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和丰富性上,过分强调了教学内容的属性,即概念和原理。就好比对猫先生多次强调“钱”是一种货币,它的质地、它的演变过程乃至汇率。这就进入了FAB法则中一个重大的误区,过分强调产品属性。很多专业内容对于购买者而言无异于天书,客户往往会觉得产品过于复杂,而放弃购买。而相对教学内容过多专业的教学内容也会使学生产生难以接受,降低学习愿望的结果。如:反正也学不会,不如不学;我不会的知识也没什么用等想法。
其次,教学内容中的确引入了知识的作用及价值,甚至引入实际使用案例,但是并未将知识作用和益处澄清,甚至混淆。那么在FAB法则中产品的作用是产品本身所固有的,无论谁购买这个产品,产品的作用都是固定不变的;但是益处却是特定的,不同的人购买所获得的益处是不一样的。就如猫先生,因为饥饿而知道了钱可以买鱼,解决饥饿问题。但是其他猫不饿,就不需要钱了吗?这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听课断层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知识的作用是固定的,但是不同的学生对知识受益的价值理解是不同的。所以教师不仅要讲授知识的作用进行澄清,还要扩展和启发讲授内容给学生带来的利益。
最后,FAB法则强调:益处是给客户带来的好处,所以在使用FAB法则之前,必须要知道顾客为什么需要购买产品,也就是客户需要产品解决什么问题,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说到顾客心里面,给客户带来益处。简单来说,钱只能解决猫先生的饥饿问题吗?如果我们能够发现更多用钱满足的需求,那么猫先生将会更需要钱。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教学“痛点”,“因为要考,所以教。”而学生也已经习惯为考试而学习的这种典型误区。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之时,充分发现课程内容满足了哪些实际需要,有教学场景感,从实际需求出发,设计课程及教学大纲。
而将FAB法则这个概念引入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设计开始时,充分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需求,善于分析课程内容的“痛点”,将课程属性场景化;由浅入深,降低授课门槛,简化课程内容強度与难度,使课程内容通俗化;明确知识作用与价值扩展,教学内容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教学过程任务化。引入此法则的优势显而易见;第一,学生能够听得懂。只有学生听懂了才能产生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活动的基础。第二,提高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知识的信任感。师生互信,才能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才能使学生勇于表达,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从而提升课程设计的精准度。第三,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所学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有效使用,尤其是能够在课堂中发现教师所授内容对自身的利益提升,必然提高其认知需求。
总体来说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一定要体现人本主义教学的观念,即“学生不是容器,我们不能只想着用知识去填满它。学生应该是一根火柴,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去点燃它。”这不仅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和发现课程活动的规律,优化和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出满足学生认知需求的优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