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易立
(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重庆 江北400015)
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教育信息化以其突破时空限制、促进资源共享、快速复制传播的特性,正日益成为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和促进乡村教育发展、消除贫困落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2]。重庆市是国家西部开发战略支点、“一带一路”连接点,集大城市、大农村于一体[3],城乡二元化结构突出,农村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具有典型的中国式发展特征,是全国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因此,开展消减重庆城乡教育差距途径探索,推动以信息化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输送到农村地区,对于推进全国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对重庆农村教育信息化情况进行了探究,试图为推进重庆教育信息化的转段升级提供决策参考。
近年来,重庆市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应用驱动,共建共享;深度融合,引领创新”的工作思路,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指导,以国家“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结合重庆实际,大力实施重庆市教育信息化“1125”工程,坚持一手抓“试点示范、以点带面”,一手抓“市场合作、机制创新”,优先考虑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统筹推动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渝教云”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重庆教育宽带网”建成投用,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持续深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排名居全国前列,如图1所示[4]。
图1 全国教育信息化综合指数排名
重庆高度重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一直着力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是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38个区县建成区域教育城域网,94.6%的中小学(含中小学教学点)实现宽带接入,其中64%接入区域教育城域网,网络平均速率达100M。“全面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项目持续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学班级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达85%,其中具有交互功能的占比39%,具有展示功能的占比52%。连续4年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笔记本电脑配备工程”,累计配备教师专用笔记本电脑21万台,并向农村地区予以倾斜,基本实现全市中小学教师(含农村学校)笔记本电脑“人手一机”[5]。二是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不断推进。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日益丰富,建成重庆基础教育资源库,汇聚资源39万余条,资源总容量达13TB,重庆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共收集数字藏书近46万册,免费向农村学校中小学生开放。“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扩大实施,全市1948个农村教学点(校)实现数字教育资源100%全覆盖[6]。远程教研与同步课堂等应用渐成常态,璧山区、大足区、巫溪县等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远程互动学习环境,推进形成“教学、互动双同步”,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科不配套等难题。三是农村学校教师信息素养不断提升。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全市参培教师达23万余人次,大批农村学校校长、学科教师从中受益,农村学校信息化应用能力水平得到广泛地提升。鼓励农村学校教师参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连续三年参与率达90%以上,“用资源、建资源”的数字教育教研氛围正逐步形成[7]。
虽然通过努力,重庆市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影响,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教育信息化意识有待增强。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农村学校对教育信息化重视不够,对教育信息化的变革性影响等缺乏研究,认为考试分数是判断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大,但收效不明显,没有把教育信息化摆到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地位。一些农村学校存在“重建设轻应用”“信息孤岛”等现象,缺乏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全局观和系统思维。一些农村学校教育固守传统教育模式,对运用信息化手段变革教育教学缺乏内生动力,存在因“傲慢偏见”拒绝使用、因“本领恐慌”害怕使用等两种极端现象。
二是教师信息化素养有待提升。一些农村学校由于年龄较大和缺乏培训等原因,教师信息意识跟不上,信息素养不高,运用信息化手段补齐学科教学缺科少课,改进教育教学的效果仍待提高。一些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任教师或者教育信息化运维人员配备不足,致使配备的班级教学计算机、电子白板等设备闲置,出现使用率低、故障率高等“一低一高”的问题。调研中石柱县、彭水县等边远学校还反映,如果设备出现故障,至少需要1至2周时间才能恢复,严重地影响了信息化教学正常进行。同时,信息化教学师资技能培训还不成体系,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存在一定脱节,使得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存在较大困难。
三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仍较匮乏。调研中发现,一些农村学校配备的数字教育资源与实际教学教材版本不匹配,数字资源知识点结构组织与教材大纲不一致,数字教育资源无法真正有效地应用。一些农村学校的数字教育资源还存在着适用性不强、引用难度大等问题。如彭水县使用的教材1至3年级学科数字资源较多,4至6年级资源较少,课程资源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增加了教师备课难度和工作量。一些农村学校校本数字教育资源开发水平不高,信息化教学科研能力较为薄弱,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再创新和再共享的能力有限,无法为学生创造出能够体现本校特色的数字教育资源。
四是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有待深化。调研反映,重庆市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水平仍然不高,一些农村学校并未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广泛运用,存在缺理念、缺技术、缺人员、缺保障等问题。一些农村学校缺乏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场景、应用模式等研究,还不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以推动教育教学模式转变。比如调研中的秀山县、石柱县等农村学校教室虽然已配备了互动式电子白板等信息化设备,但教师授课依然习惯于传统讲授模式,设备没有得到较好应用。一些城乡联体课堂仅仅停留在表演课、公开课层面,一方面是城区优质学校共享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农村学校本身条件受到局限,以致于缺乏常态化系统化保障机制,其对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尚未显现。
五是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仍显不足。调研中普遍反映,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如市级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渠道,仅是通过“全面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等项目进行统筹,力度相对较弱。区县级投入力度往往与本级财政状况密切相关,区域差距较为明显,缺乏稳定的长效机制,贫困薄弱区县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表现尤为突出,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不均衡等问题。据调研统计,信息化投入仅占学校投入的12%[4]。同时,从全市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结构来看,资金投入往往更多聚集在“买设备”“建平台”等具有较高显示度的领域,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购置、轻运维”等问题。
六是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调研发现,一些农村学校没有建立教育信息化领导机制,缺乏统筹规划和管理落实,并未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弯道超车、后发先至”的重要手段,没有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些农村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管理不到位,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缺乏研究,没有问题导向思维,不能切实合理地规划建设项目,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缺乏绩效评估,对建成项目缺乏推广应用,导致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一些农村学校对教育信息化设备运维仍存在设备疏于管理等问题,设备故障响应处置机制和运维队伍管理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由此可见,当前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仍然是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短板,需要加大力度,逐步消除城乡教育的数字鸿沟。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工作:
一是要加强理论引导,不断提高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思想意识。党在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11]的新任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已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信息化推进农村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使命。我们应积极响应新时代新号召,主动拥抱新时代新变化,切实服务新时代新需求,强化担当,加强领导,坚持创新引领,增强引导宣传,提高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的认识,强化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使农村学校能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出发,积极争抢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先机。
二是推进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农村学校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教育信息化根本在“人”,加快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应注重加强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师资建设,创新人才培育机制。要构建信息素养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强化教育系统信息化专题培训,逐步实现对农村学校教育管理者和专业人员培养的全覆盖。要建立和完善城乡共建协同的工作机制,共同组建由城乡两地的技术专家、教研人员、一线教师组成的应用团队、保障团队、研究团队,努力营造“协同合作、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工作氛围,推动提升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要创新应用机制,激活农村学校教师内生动力,变“要我用”为“我要用”,提升农村学校教师信息素养,使农村学校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成为教学活动常态。
三是推动建用同步,大力拓展农村学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坚持“建设应用并重”的工作思路,强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组织开发符合农村地区教育教学需要的数字教育资源,选用推广数字教育资源作为教学和教辅材料,努力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缩小城乡学校数字教育差距,鼓励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共同开展资源建设,带动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加快推动全市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促使全市农村学校共享教育信息化发展成果,推动实现更多更好的数字教育资源进入农村学校校园。
四是强化应用驱动,持续深化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农村学校信息化的根本任务是要解决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等难题,其主要途径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8],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农村学校教学效果。为此,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首先把融合应用放在首位,使教育信息化由以“建设思维”为主转变为以“应用驱动”为主,由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关注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成效。二要加强信息化实践,推动 “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远程互动课堂模式在农村地区常态化,探索实现教育均衡的新模式。三要因地制宜推动信息化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加强农村学校智慧教室、学科教室、创客教室等建设与研究,提高农村学校设备应用水平,缩小城乡间数字教育鸿沟。
五是坚持多管齐下,不断强化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当前,农村学校仍存在信息化设施设备不足、融合应用落后等问题。改变这一落后局面的根本是要加大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村学校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长效机制,争取多方投入,增加农村学校投入,采用打包购买服务等方式,选用具有专业维护能力水平的技术团队进行整体维护,以解决农村学校(偏远教学点)设备更新慢、维护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强化资金统筹,调整财政资金向农村学校的投入结构与比例,改善和优化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基础环境,推动实现信息化资源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
六是加强督导考评,带动提升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绩效管理,一方面是要推动引领前置,政府要加强标准制定和规范引导,组织制定区县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白皮书,把农村学校信息化相关指标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的重要标准,并纳入政府履职的督导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关于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另一方面,又要推进督导后移,使教育信息化由原来的“管建设”转变为“管应用”,把对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注点从关注硬件建设、资金投入等显性指标向关注数字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绩效等隐性指标转变,从而真正使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成为农村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习总书记曾强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既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更是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扶贫方略的生动实践。为此,我们应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加快推动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服务支撑教育质量提升,实现重庆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和转段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