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年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提高学生有效阅读已成重中之重。我们知晓,好的教学不是机械地反复训练,而是要重在激起学生的自觉性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注意去捕捉和理解文本中的细节之处,帮助他们更好地与文本直接、平等地对话,迅速审视、理解文本,从而引发沟通、共鸣,让文本的内涵得以升华。
一、着力培养学生去捕捉文本细节上的质疑点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掌握质疑的方法和途径,把问题问到“点”上。
1.抓住文中看似矛盾的点,着重揭示、引导
如《草原》,在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时,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诵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去体味文章的意境美。特别是在描写小丘时,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有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用绿色渲染的小丘的柔美,还感受到那饱满的绿色正向四周渗透、扩散。此时,我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而是紧紧抓住句中看似矛盾的一个点——“翠色欲流”与“轻轻流入云际”进行对比教学。先引导学生抓住“欲”字理解“翠色欲流”是指绿色快要流出。再让学生讨论这与“轻轻流入云际”矛盾吗?学生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和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诵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出这是一种并不矛盾的意境美。是一幅十分鲜活的中国画!这样正融入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之情。如此,学生就很自然地领悟到了作者这种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又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面对同一首诗,爸爸和妈妈为何对“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呢?为什么?
2.在比较语句的优劣中获新知
如《杨氏之子》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可通过与“孔雀是夫子家禽”来比较教学,理解杨氏之子为何要加上“未闻”二字?《再见了,亲人》中,如“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您为我們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等这些反问句能否换成陈述句?以此来体会语言表达上的作用。
二、关注细节上的品读,是智慧与灵感的呈现
教学时,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采用先放后引,先求异后求同的教学策略,通过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对话,使学生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既有其独特个性的一面,也有其共性标准的一面,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新的阅读教学的境界。
除引导学生含英咀华外,在细节上品读、揣摩和感悟也很重要。它是个性张扬、智慧灵动的过程,是能让思想得到锤炼、知识有所收获、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更是积累和提升的个性化阅读的过程。
如《草原》,学生在朗读第二自然段时,理解“……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师:这是什么句子?是什么在飞?生:是比喻句。说人像彩虹一样在飞;是穿着各色各样衣服的蒙古族人民骑着马在飞奔;是写速度很快,和前面的“疾驰”相对应……师:从字面上来看,大家基本都理解了,那么再请大家轻声把这句多读几遍,想想还有什么新的体会?生:是写好客的蒙古族人民的心在飞;“飞”这个字体现了好客的蒙古族人民迎客心情的急切、热情……师:那“车跟着马飞过小丘”一句,又是说什么在“飞”呢?生:车子在飞,马儿在飞;“飞”字体现了作者一行人的心情急切;体现了车子里作者一行人的心在飞。他们想早点儿走进蒙古包,去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好客的主人共度美好时光……从细节之处进行引导,不仅让学生深入体会了用词的恰到好处,还让文本无痕地得到了升华。又如《晏子使楚》,在体会楚王是如何对晏子进行侮辱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细节上的描写来体会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和在失败面前的窘迫,晏子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和爱国情怀,从中去感受精妙语言表达的魅力和艺术。
我想只要少些束缚,多些自由,学生自然会尽情遨游于文本的字里行间,会更加享受这读文的乐趣。
三、抓住阅读教学中练笔细节,把握阅读的成功契机,将获得的语言、方法及时内化
如《杨氏之子》中对话描写部分,在学生理解体会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情境假设:如果来的人是黄君平、李君平,杨氏子又该怎样应声回答呢?出示:黄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学生练笔、交流、讨论后,我问上句,指名答下句。学生“聪慧”的回答令人赞叹,如“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等。
如《儿童诗两首》,语言简短,生动的画面符合学生本身的想法,所以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受到了熏陶和启迪。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诗,联系诗歌想象画面交流、感悟,与作者一道沉浸在一连串美妙的幻想中,沉浸在童年生活的快乐中。然后带着丰富的想象,在感受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就在他们的情绪被激发、情感被点燃的基础之上,接着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让他们学着尝试创造自己的诗歌,按照每一小节的格式和内容,把自己的想象写进去。最后,经修改都创作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并让每人把内容用A4纸绘制成诗配画的形式统一装制成班级童诗集,让他们的成长留下了足迹,让练笔成了一道“情到深处文自流”的美好境界。
总之,“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处处关注细节,可起到“聚沙成塔”“汇水为渊”的作用;处处关注细节,可让我们的课堂留住精彩,绽放出令人咋舌的魅力!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