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雅研
摘要:《城南旧事》一书主借以幼童的视角来观测这个世界,儿童视角的选择使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儿童视角下的天真话语与隐含的成人话语相互交织、自然童心和成人所代表的社会意识对比冲突,使文章具有复调的审美特征;儿童视角的选择能够达成作者叙述童年的创作意图,深化小说主题;儿童视角的选择使文章清新自然,出语天然,较好地阐释作者的文学观念。
关键词:儿童视角;复调;主题;文学观念
《城南旧事》是台湾作家林海音创作的一部以自己七岁至十三岁在北京南城生活的童年经历为主体的短篇小说,主要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南城为背景,描述了发生在小英子周边的人事,以孩童的眼光观测着这个世界,记叙了幼童小英子的所见,所闻,所感。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便是叙述视角的选择,所谓儿童视角,主要是指“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作者采用儿童视角来讲述故事,使文本产生不一样的表达效果,实现其独特的文学价值。
一、儿童话语和成人话语的相互交织
林海音创作的《城南旧事》通过小女孩英子的所见所闻来展现北京城南的一方天地,讲述故事。林海音虽然选择使用儿童视角,用儿童天真纯洁的眼光看待她周围的世界,但在文本中必定会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成人话语涉及进来,两种话语的相互交织、对立甚至是最后的融合,借用前人的研究观点表述:“儿童视角的小说文本从儿童的眼光与角度来看待世界,以儿童的口吻与话语来进行叙述,但在文本中又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成人世界,要对成人进行描写。因此,在儿童视角的小说文本中,儿童话语系统与成人话语系统交织在一起,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不断发生着摩擦与碰撞,这就使得文本中呈现出复调的审美特征。”
(一)儿童话语与成人话语的对立
儿童最显著的特点是儿童具有纯洁、干净的心灵,儿童视角是纯洁无暇的,他们的年龄和阅历决定了儿童保持着纯真的特性,因此他们看待事情是直观的,形象的,感性的。在《惠安馆传奇》一文中,成人以自己的一套理论为标准对儿童进行灌输,企图以他们的方法来规训和引导儿童,让儿童认同他们的标准,忽视儿童的观察和看法,让儿童处于话语缺失的“失声”状态。其实,在儿童的眼光看来“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忽视成人对她下的定义,“疯子”秀贞与常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成人话语里的“疯姑娘”是小英子心里的“小桂子她妈”,两种称呼虽都指向一人,但是他们在宋妈为代表的成人眼中和英子认知里的形象是不一样的;成人的关注点是秀珍的未婚先孕,世俗理法,而英子仅仅关注的是他们在讨论谁,至于这个“谁”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她是下意识忽略的。这便是儿童话语和成人话语的明显不同。正是由于儿童的天性使然。
(二)自然童心和社会意识的冲突
儿童话语和成人话语交织对立另一种表现在自然童心和社会意识的冲突。在《我们看海去》一文中,小英子无意间在草堆中发现了一个铜盘子,从而认识了一个小偷儿并且成为朋友,当偷儿被便衣警察逮捕,大人们的态度都是谴责的,但是英子的态度是反抗的,她理解小偷儿的苦衷,看到了偷儿善良的一面,所以英子对小偷儿更多是一种同情,而不是盲目的谴责,在本篇结束,英子能够记得两人的美好约定,发声为“我们看海去”。这也是儿童天真纯洁的特性所决定的。儿童感知事物,对事物的判断是凭借自己的直观感知,儿童无法理解复杂的社会系统,这正是由儿童的向善性决定的,他们本性纯洁,质朴。由此产生了自然童心和社会意识的冲突。
作者从这一角度出发,让儿童与文本中隐含的成人对话,正是通过儿童纯真的视角和天真的话语表现,凸显出现实情况的残忍,并且并为未通过直接批判来谴责这种制度,而是通过强烈的对比去感知,让读者自己去感知,去理解,赋予了文章的厚重感,加深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二、儿童视角深化文章主题
林海音是以成人的身份来写儿童的事,企图达到她的写作目的。作者以儿童视角构造了一个“城南世界”的直接目的便是追忆童年。正是这种情结,促使着作者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回忆着童年带给她的美好回忆,以童年作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在《城南旧事》一书中,就由五个故事主角的离开引出了“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的“离开”主题和“童年不再来”的主题。
(一)“离开”主题的阐述
小说以幼童的视角观测身边人的聚散,五个篇章全部表达了“离开”主题,五篇文章全部通过儿童感知的记录,客观的呈现出“别离”的事实,并且在感情脉络上逐步递进,层层加深。由陌生人秀贞和妞儿,小偷,到远亲兰姨娘,朝夕相处的宋妈,到最后一篇,英子的父亲因为生病,永远的离开了英子,作者的感情累积到高潮并爆发,从而升华了主题,由人的离合到天人永隔。我们看到,五篇文章的层次逐步加深,与英子有关的朋友亲人都逐渐离开了她,甚至由生离到死别,我们感受到,这一次次的离开,使作者感受到悲凉与无奈的人生哲学,儿童视角的选择表述了作者的真情,使作者最后直接和英子融为一体,在文中多次怀念和呼唤着曾经走过她生命中的人事。儿童视角的选择便使得作者运用天真的儿童话语在讲述故事时并没有过多的悲凉之感,因为儿童还意识不到离开以后难得欢聚的现实,正是這种巨大的反差使得故事的主题呈现的更加鲜明,更加剧了这种无奈之感。
《城南旧事》从篇章上看是由五个关于“离开”的具体故事组成的,如果从宏观上俯瞰,小说本身又是一个关于“离开童年”的主题。故事包含着深远的意味,既指代人事的离开,也指代过去美好时光的离开。
(二)“告别童年”的主题阐述
童年永远是一种心理距离,永远是一种心理切入,永远是一种心理觅寻。正是这种对童年的渴慕使得作者不断去追寻童年。在文本中体现便是对童年的告别,这种主题的阐述也是通过儿童视角来深化的。
小说在叙事上采用时间线索,即以英子的成长为脉络。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这段童年时光的怀恋。五篇故事都是在大的时间背景下发生的,记叙英子七岁到十三岁的儿童生活,且故事的发生前后具有连贯性,在《我们看海去》一篇中,作者大篇幅地描写了英子参加学校毕业典礼时的欢乐与憧憬,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篇中,英子已经具有资格,成为别人眼中的大孩子,终于代表毕业生发言时,她又是多么地渴望时光能够停住啊。作者仿佛已经与童年的自己合为一体,共同发声:“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在每篇文章结尾,偷儿,兰姨娘,宋妈,爸爸离开前都嘱咐英子,要她做一个大人。却不知英子内心的抗拒。到最后,父亲去世,英子不得不成长起来,她也真正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孩子,要照顾妈妈和弟妹,担负起成人的责任。“人生的段落切割的如此仓卒,更衬托出无忧无虑的童年欢乐的短暂可贵”。
三、儿童视角与文学主张
林海音的作品经常表现出对儿童,对人生的热爱,这种主张也贯彻在《城南旧事》一书中。儿童视角的选择恰好帮助作者实现她的文学观念。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
整部小说都带有一种淡淡的蕴含着哀愁的美丽。这也是林海音一直以来追求的文学实践。林海音在创作时不是以成人的口吻去告诫读者要做什么,她让英子用纯真的眼光和思绪带领读者深入故事,去探索她笔下的世界。英子没有对书中主人公行为的好坏做结论,只是把故事讲述出来,让读者体会评判,这样远比伦理说教带给人的震撼更大,所以给读者哀思之感,同时也符合林海音的文学创作理念。
林海音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语言技巧,“舒服,读起来要舒服、自然、简洁、不别扭、不造作。多少年来,我自己在写作中,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就是如何运用浅显的文字和简短的语句,来表达我的意思,好让人读起来更‘舒服一点”。作者正是想要表达心中之所想,达到“我手写我口”的效果,抛开理论的束缚,想要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纯真的儿童视角自然成为她的不二选择。
(二)语言的实践
《城南旧事》在写作时借助儿童视角天真自然的特点,使文本从语言的运用到结构的选择都极为自然。作者运用儿童视角写作技巧的把握,通过对语言,结构的巧妙安排,把文章雕琢的更加出色,把感情发挥的更加自然,实践了她的清新自然、内容简洁的文学观念。
英子在惠安馆里和金鱼顶牛儿时:“我的嘴也不由得一张一张地在学鱼喝水。有时候金鱼游到我的面前來,隔着一层玻璃,我和鱼鼻子顶牛儿啦!”就把小英子孩童特有的好奇的天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为了观看金鱼,可以两条腿跪得发麻。作品中的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童趣,富有想象力,显现出儿童特有的乐观的天性。
四、结语
齐邦媛教授曾评价林海音的文章说“真想不到她在这样小的格局里,有这样大的气派”。林海音正是通过儿童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北京南城一隅,以英子的视角展现身边人的离合悲欢,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几大主题的思考。让我们随着故事的发展变化而起伏情感。当童年逝去,欢乐不再,我们随着英子的视角完成她的童年之旅时,我们仍然会沉浸在这种气氛中,深深地眷恋着它。
参考文献:
[1]吴晓东,倪文尖,罗岗.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67-75.
[2]王玥.纯真无邪的童心视界——论《城南旧事》的儿童视角叙述策略[J].现代文学,2008,11.
[3]滕云.寻觅童年——新时期儿童文学的一束思絮[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08:1.
[4]林海音.城南旧事[M].江苏: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03.
[5]齐邦媛.超越悲欢的童年.林海音研究论文集[J].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5.
[6]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