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朝阳中学 余则滚
所谓“变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对课本上原有的典型例题进行变通、推广,改变形式,能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学习和复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变式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吸收知识的水平和效率,能够使学生有效地避免题海战术,也能够提高教师上课的质量等。笔者研究发现,在初中数学复习课中采用变式教学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在运用变式教学方法进行初中数学复习课程的教学时,往往都是以课本上的原题以及相关的典型例题为基础和依据,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解答问题,这可以帮助初中生在学习时既能够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总结,注重运用哪一种方法运用哪一部分知识来作为解题的切入点,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中心智逐渐成熟,能够比较独立地进行思考,他们能够分辨什么是自己感兴趣的,也能够注重对自己兴趣的培养。初中数学教师在复习课程中通过变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感受数学的奥秘,学习到更有趣更深入的数学知识,有效激发和培养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随着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深入了解,对数学的兴趣逐渐浓厚,能够使初中生自觉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更多的数学知识,去学习和阅读更多的书籍,去思考更多、更简便的解题思路,这能够活跃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数学复习过程中运用变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因为在复习阶段,复习的是之前学过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题目设置上和解题思路上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之前学过的知识的记忆,帮助他们能够更系统、更科学地理解和思考问题,也能够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效果,这更有利于初中数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在对学生进行变式教学训练时,能够使学生在整个复习过程中,避免盲目地多做题、做多题的题海战术,把他们从大量甚至过量的题海中解救出来,使他们能够运用更加科学、更加理性的思维进行知识之间的迁移以及知识之间联系的构建,帮助他们形成一系列更有效和科学的知识链和方法链,从而能够有效提升中学生在数学复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
变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有针对性,以数学课本的基本知识为基础和依托,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依据,教师自己要十分熟悉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对例题进行变式时要有针对性,着重训练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这一基础上逐渐深入,突出重点与难点,启发学生去寻找和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系统的多维度的知识框架,有阶段性地进行知识的联系和变式教学。而现在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变式教学时往往没有针对性,不能突出重点与难点,也不能以基本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依托,没有科学地进行变式教学,也不能有效地发挥变式教学的积极作用。
教师在对例题进行变式时,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能够明确哪种例题是可以进行变式训练的,明确哪种变式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水平。但是现在很多数学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进行变式教学时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盲目进行变式教学,比如有的教师不注意对于有针对性的典型例题进行变式,而是抓住一个不典型的问题就进行变式教学,以为这样会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但其实盲目的变式只会使学生陷入思考的困境,并不会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有显著的作用。还有很多数学教师不注意变式教学的适度性,对一个问题非要穷极它的所有变式。显然,这种不注重变式教学适度性的方式极大地浪费了学生复习的时间。
通过上文对变式教学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初中数学复习课中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科学地进行变式教学对于初中生来说十分重要,下面笔者提出几点在初中数学复习课中应用变式教学的策略:
教师在进行变式教学时,首先要确立变式教学实施的支点,即明确变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并且在变式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变式教学的针对性、阶段性和适度性,以课本基本的知识点为依托,帮助同学们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复习水平。
变式教学的实质其实就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在进行变式教学时要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变式。要根据知识的重要程度,适当地对例题进行变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变式教学在数学复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科学的变式教学方式,更好地进行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水平。
[1]赵晓楚,周爱东.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变式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
[2]杜瑞景.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15).
[3]马昌林.准确把握问题变式的“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