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盱眙县第一中学 杨雪娇
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具体表现在对数学概念不能正确理解,运算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均较差,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常见的数学问题,当然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仍存在着大量的学困生,这到底是因为教材问题还是教学问题,或是别的什么原因? 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认识人类的思维怎样产生数学知识,必须在数学心理学、逻辑学之间产生一种协调,否则就会出现心理负担,这种心理负担沉积多了,就会形成心理障碍。
(1)许多数学学困生之所以数学成绩差,并不是他们的智力比不上别人,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坚强的意志,自觉意识差,缺乏学好数学的勇气和毅力。上课时不积极思考,总是希望老师将知识嚼烂直接喂给自己,对于自己出错的地方,不愿做详尽的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不仔细钻研教材内容;认知水平低,对整体的感知能力差,长期处于乏味的环境,使大脑中有关学习数学的细胞处于抑制状态,最终恶性循环,形成数学学困生。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在课堂上,我经常会提出一些既简单又具有启发性的,既有一定难度,同时又是他们经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目的就是为了给学困生更多表现的机会,从而激发数学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搜索整理熟悉的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编成应用题引入教学中,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
(2)在数学学困生的学习过程中,有许多的客观事实与他们的心理需要背道而驰:首先是每一次的数学考试分数,数学学困生的情感往往很脆弱,禁不住太多的挫折,几次考试分数过低,就有可能使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信心。其次是外界对他们的期望,我们的某些家长和部分数学老师硬是要求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与优等生做出相同的反应,这无疑脱离了他们的实际,肯定会在无形中加大他们的心理负担。
对数学老师来说,必须得从学生实际出发,与他们共同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确定适当期望值,必须加强与学困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唤醒他们的自信,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
(3)由于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学困生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加以运用,不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的东西,他们只会死记硬背一些定理、概念,对公式只会生搬硬套,从而导致错解、误解。由于没有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思考问题的时候顾此失彼,漏洞百出。
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要备好学生,多为学生着想,上课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恰当的例子,使陌生问题熟悉化;通过直观的教具和数形结合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还可以故意设置陷阱,暴露他们的思维薄弱环节,再加强数学严谨性的针对训练,在解题教学中,应先通过典型示范,再结合适当的练习,逐步提高学困生的审题能力和思维品质。
(1)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特别重要,有的教师上课只会照本宣科,根本不懂什么叫教学艺术,课堂缺乏生气;有的教师教育观过于陈旧,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品质;有的教师教学时脱离学生实际等,这些对学生的各项能力发展肯定是不利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同时,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数学涵养,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应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个前提下,多去尝试一些有益的教学方法。
(2)新课改下,教师在教学中节奏往往较快、要求较高。过快的教学节奏使这些数学学困生感到难以适应,所学知识消化不良,过高的教学要求使他们望洋兴叹,自叹不如;其次,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优等生的偏爱和对学困生的漠视,使他们消极悲观,滋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把学生推向前台,让学生积极参与,要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实施“主动撤离”和“适时登场”。作为教师,还要特别注重对这些学生的情感教育,用爱来感化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要给予更多关注的关心和帮助。对待他们一定要细心,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承认他们自身的优点,肯定他们微小的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现在的学生为独生子女的较多,有的家长素质较低,有的则是为了工作或忙于应酬,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更是无暇顾及,这些学生的性格往往较自私、孤僻,合作互助意识差,吃苦精神和学习动力越来越不足,厌学情绪也越来越突出,很容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密切联系家长,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建议成立家长学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的家长进行短期培训,让家长们及早了解孩子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让数学学困生能正常成长。
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有多样化、个性化的舞台与机会。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学困生的一些独特的见解,适度地认可学生的这种见解,并为他们提供独特的表现机会,就可能会激发学困生的表现欲望和学习潜能,促进他们转化与发展,使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