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 张庆云
所谓“追问”,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基于已有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刨根问底,借助多次提问启发学生,以此深化思考,帮助其获得正确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我就结合学情设计问题,借助问题挖掘学生的潜在认知,促使其突破要点,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以此完善知识建构。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对于问题的思考、理解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灵活引导,有针对性地启发,以此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有效的追问不是问题的堆砌,而是把握时机,在关键处引导,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展开引导,以此深入问题,展开探究,深化理解,帮助学生把握本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引导,抓住机会启发学生,让其在问题解决中突破惯性思维,获得提升。
师:回顾解题过程,你觉得正确吗?(学生开始窃窃私语,并且部分学生发现错处,开始认真倾听)
生:我觉得是正确的。
师:那么你如何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学生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陷入沉思,开始怀疑)
师:这是字母,我们很难看出对错,不妨……(在这里,我故意停顿一下,学生随即思考)
生:可以用特殊值?
师:真聪明!试试!
……
通过这样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思考方法,由字母到数值逐渐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掌握要点,积极思考,以此突破思维局限,主动探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及时提供帮助,让其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加深知识印象,能灵活运用。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进入初中以后,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理解、记忆,更要渗透方法,促进思维发散,让其在不断深入中提升能力,发展素养,以此落实教学目标。因此,我会追问引导,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让其在思考中得出结论,以此培养能力。
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不仅要利用内容深入引导,还要研究学生的逻辑思维,深刻了解学生想法,知道其为什么要这样想,以此发挥问题价值,在深入中促进学生理解,从而掌握内容,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图像”时,讲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会无限近x轴和y轴时”,部分学生对此表示疑惑,甚至认为“不对”,于是我就暂停教学,根据这一生成展开引导,结合学生“双曲线不断靠近坐标轴不可能不相交”的认知追问:
师:你觉得双曲线的图像不断靠近坐标轴,就必然与坐标轴相交吗?
生:对!不平行就会有相交的趋势,最终肯定会相交的!(听到这里,我大概知道学生矛盾的“点”在哪了,于是抓住关键引导)
师:不平行就相交,这是相对什么几何图形?(学生恍然大悟,随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生:这是两条直线,双曲线不是直线,所以刚刚的结论不成立,但是我还是有些疑惑,不知道为什么不相交?
……
这样一来,学生就逐渐拨开云雾,慢慢向正确思维靠近,以此加深对要点的理解,扎实把握。在这一过程中,正是因为准确判断了学生的思维逻辑,借助追问引导学生反证,才让其理解了双曲线与坐标轴不相交的合理性,以此化解思维疑点,加深认知。
追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将其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上,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还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在主动融入后积极探究,以此获得正确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我们一直单一追问,就会让学生觉得乏味,长此以往就会降低效率,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针对这一问题,就要在原有基础上丰富形式,给学生新鲜感,让其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从而让思维发展更加顺畅。
仍以“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教学为例,我在第二课时中增加趣味,进一步吸引学生,以此提升教学效果:
师:你是不是觉得双曲线最终一定会和坐标轴相交?
生:对的!
师:好的,那么请你在黑板上把交点标出来。(学生在黑板上很夸张地将双曲线延长,然后标出坐标,这时,我针对这一“交点”提问)
师:真的有交点吗?你能不能告诉我它的坐标?
生:横坐标很大,纵坐标为0
师:数学不能这么含糊,请你具体告诉我们有多大?
学生一时无法回答,陷入思考,这时我鼓励其他学生交流,得出否定的答案,一致认为“双曲线会无限靠近坐标轴,但是不会相交”。
这样,这个问题便清楚了,不仅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让其领会要点,指导曲线发展趋势,还在无形中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数学认知,以此加强感悟,在不断理解中完善认知,提高思考能力。
总之,追问是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打破传统,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思维、经验,帮助其把握知识特点,以此深入探究,扎实掌握。在这一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用心引导,以此保证课堂质量,为学生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