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变脸”

2018-12-01 05:53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秦龙梅
数学大世界 2018年30期
关键词:变脸竖式羊肉

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秦龙梅

“变脸”是川剧艺术中的一种特技,它能惟妙惟肖地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思想感情。由此,笔者产生联想: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也应“变脸”。究其原因,有不少老师误认为计算题有固定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法则,只要直接交待计算方法,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多加练习,熟能生巧,不但教得轻松,而且效果也不错。其实,计算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因素,有效的计算教学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自主探索、情境感悟、商讨交流方为计算教学的上策。

一、变教师灌输为学生探索

案例1: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当学生从数学情境中获得“56+40” 的算式后,老师没有马上交待算法,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请大家先想一想,再算一算,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很快行动起来,首先是各自独立思考,然后是独立计算。计算时,有的拨计数器,有的摆弄小棒,还有的在随练本上竖式计算(家长提前指导的)。最后是同桌之间交流算法。

感触:在传统的教学中,面对“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时,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计算单位”和“数位”这两个数学概念不可能理解得那么深,认识得那么透,尽管老师反复灌输“几十和几十相加(减),几个和几个相加(减)”,但是总会有“4+56=96”之类的错误出现。案例1中,学生自己拨计数器、摆弄小棒,变抽象的算理为具体的事物,老师没有逐一灌输,学生对“梱”和“梱”相加,就是“几十和几十”相加的算理心知肚明。虽然让学生自主探索、相互交流所花的时间比较多,但这是学生智慧和能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学习、发展和创造必须经历的过程。不难看出,只有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相互交流,才能使计算教学走出传统的教师“独白”的误区。

二、变机械模仿为情境感悟

案例2:教学“四则混合运算”。以“临近春节,到商场购物”为主题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部分信息:每千克熟羊肉90元,每千克鲜猪肉15元,每包瓜子10元,每袋红枣16元。要求学生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教室里像炸开的锅,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如:“买1千克熟羊肉和3千克鲜猪肉,一共需多少元?”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学生议论纷纷后,确认列式为:90+15×3。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是先算90+15,还是先算15×3呢?学生经过讨论后,都认为要先算15×3。为什么要先算15×3呢?学生:因为求“买1千克熟羊肉和3千克鲜猪肉,一共需多少元”,必须知道1千克熟羊肉需多少元和3千克鲜猪肉需多少元,1千克熟羊肉需多少元已知,而3千克鲜猪肉需多少元未知,先算15×3,就是把3千克鲜猪肉需多少元先求出来。

感触:案例2中,学生对“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的理解,源于情境感悟,始于数量关系,思于生活实际,找到了理解计算顺序的依托,抓住了理解计算顺序的拐杖,计算教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小结的过程,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彻底改变了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消极应付的局面。当然,为了追求有效的教学,所创设的数学情境中设计的问题要“接地气”。案例2在试教时,出示了情境图后,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只少说了“两步计算的”五个字,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有一步计算的问题,有两步计算的问题,还有三步计算的问题,甚至有四、五步计算的问题,既远离教学重点,又冲淡了教学主题,更浪费了教学时间。

三、变直接指令为相互商讨

案例3:教完了“减法”全单元后,让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书上的一组复习题。突然,有一学生问:“老师,需要列竖式计算吗?” 是啊!书上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呀!学生该如何处理呢?显然是老师在“减法”这一个单元的教学不到位。于是,老师立即进行教学调控,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道题:1000-370。要求学生暂时停一停,集中精力商讨一下如何做黑板上的这道题。商讨中既有认为“直接写得数”的,也有认为“竖式计算”的,两个阵营的人数还基本相当。老师让学生各抒己见,有学生说:“这道题的计算需要连续退位,容易出错,得用竖式计算。” 有学生说:“把370看成300,1000-300=700,少减了70,再减去70,700-70=630。”又有学生说:“把370看成400,1000-400=600,多减了30,再加上30,600+30=630。”还有学生说:“先直接写得数,如果对直接写的得数不放心,再用竖式计算进行检验。”老师为学生的各种说法点赞后,马上问学生:“那么在以后的计算中,如果题目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怎么办呢?” 一学生脱口而出:“能口算的就直接写得数,口算不出来的,就用竖式计算。”“对!对对对!” 其他的学生异口同声。

感触:案例3中,当学生询问“老师,需要列竖式计算吗?”如果老师直接指令,粗一看,是省力、省功又省时,然而那是老师指定的要求,并不是学生的自我需求。案例3针对“是口算还是竖式计算”,实际的教学策略是变老师的直接指令为学生的相互商讨,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这是因为老师给了学生一份空间,所以课堂便多了一份精彩。教学实践证明,一直依赖于老师的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学生,思维就会有惰性。教学活动的循规蹈矩、统一要求和整齐划一,是学生思维的拦路虎。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有一双发现的数学慧眼,有一种教学的先进理念,就能使计算教学“变脸”。计算教学“变脸”后,将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和有趣。

猜你喜欢
变脸竖式羊肉
“扒羊肉”
开春食羊肉,滋补健体
冬补一宝 羊肉
循理入法 以理驭法
羊肉宴引发的惨败
杜特尔特回国后“变脸”了吗?(社评)
关注教材文本中言语表达的“序”
乘除法竖式内容这样调整是合理的
土耳其的“变脸”幅度才是关键
弄脏的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