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如师附小)的“‘家校共育’微课程e平台建设”项目既具有鲜明的校本特点,又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以为,做一个项目,不仅要解决学校自身的问题,还应努力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后者当然不是刻意追求,但应有一种示范、推广的意识,这也是一种义务与责任,甚至是种使命。那么,如师附小的这一项目究竟为我们提供了什么经验,引发了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呢?我们不妨作些分析,从中发现意义与规律。
“长”出来的项目才会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呈现可发展的态势。走进如师附小,大成殿赫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巍峨、庄重、肃穆,让人顿时安静下来。大成文化与大成教育的思想给了朱爱华校长和她的团队许多深刻的思考。
大成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思想精髓。大成,首先在于成。成,绝不是成功,更不是成名、成家,而是“成为”。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原先是“学做人”,但为了一个有学术性的表达,后来改为“学以成人”。成人,成为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学做人,学以成人是哲学上永远的命题,当然也应成为教育永恒的主题。君子成人之美,此处的成,是助人的意思,成就人的意思。成人,成就人,当然是一种大成,是一种大美。
钱学森晚年曾提出“大成智慧”的理论。他认为,智慧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量智,二是性智。量智,自然科学也;性智,社会科学也,尤其是文化艺术活动。而大成智慧,则是将量智与性智统一在一起,融合起来,这是大智慧。庄子将这一大智慧称为“大知闲闲”。闲,空也,无限大也。知者,大智者,关注的、思考的是宏观的、战略的、根源性的、基本性的问题,说到底是育人、学以成人的问题。
朱爱华和她的团队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将大成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并实行大成教育,又从小学教育的特质出发,将大成教育定位于走向大成、奠基大成,培育具有大成基因的儿童。家校共育,是大成教育的一种形态,是用大智慧去育人;大成理念下的家校共育,最终指向培养儿童的人格长城。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生长起的品格提升项目,底气足、视野大、境界高,易于落地并形成共识,并会走向大成。
项目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甚或说,项目研究就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了,项目研究就成功了,真正有效了。因此,问题导向,便是目标导向,就是实践导向。可见,问题是项目研究的“灵魂”,问题缺失,项目的意义、价值便缺失,研究的动力源也就缺失。
值得注意的是,如师附小的项目研究形成了一个问题的结构,结构化的问题成了问题链,各个问题前后衔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支撑,促进项目在问题的连续解决中不断走向前方,走向深入。如家校共育、微课程、e平台,衍生出多少问题,但是归结起来,是在家校共育的生态中,以共育为目标为方式,以微课程为载体,以e平台为学习的机会和方式,并以现代技术来搭建诸多平台,让学生站在平台上,向外、向前瞭望,让学生在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的完成中,品格得到锤炼和锻造。
当然,认识止于此是不够的。如师附小又从诸多问题中抽取问题的核心,确定核心问题、大问题。学校德育团队认为跨界融通是大问题,跨界融通生成了大主题,由大主题引导学生跨界学习、共建创生。不同家庭从自己的经验和文化视角出发,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不同的内容,几乎囊括社会的方方面面,祖国的天南海北。这样的结构,使分散性的问题成全了结构的丰富性和课程学习的跨界融通性。此时,平台的“雪球”俨然成了跨界融通的隐喻,成了走向大成的桥梁。
如师附小的“共育磁场”“大成小秀”平台是一种创造。大成教育是核心理念,也是如师附小的教育主张。这样的理念、主张绝不是坐而论道,它虽然在空中照耀,但一定要落地。这正是如师附小项目研究、实施特别重视的,而且有所突破的;同时,项目本身就规定了“平台建设”。从题目的旨意看,“平台建设”正是项目的目标和重点。如师附小紧紧围绕平台展开研究,对平台建设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认识。他们概括了平台的特性、优势和本质,其特性是:“不仅具有使用的实用性、普适性和便捷性,更具有建设过程中的共时的交互性,即时的生成性以及价值的可推广性”;其优势是:“这是一个人人可以来参与的平台”,“这是一个人人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的平台”,“这是一个可以助推人人皆可成为开发者、学习者、指导者、受益者的平台”;本质是“类型多样、内涵丰富、适时更新的……微课程资源库”。
深刻的认知带来行动的创新。如师附小开发了“十个百品格提升微课程”,构造了“共育磁场”:百节微课视频、百段语音视听、百部微型电影、百部成长手记、百封亲子家书……所谓“百”,是言其多、言其丰富,也言其有较大的选择性。其中尤其是“百场大成小秀”,“大成”与“小秀”形成了对应的张力,在大成下的小秀,又以小秀映射大成,这样,大成得以呈现和落实,小秀又有了崇高的价值立意,从小秀走向大成,为大成教育奠定了基础。
激活是种难能可贵的创造。家校共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一种育人机制的探索。长期以来,家校共育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问题不在家长,也不在社会,而在家校共育的主导单位——学校。学校在家校共育中承担着指导的作用,包括协调、组织、策划、设计,因此有什么样的学校指导,就可能有什么样的共育状态和效果。所有工作中,如师附小把准了一个核心:激活。激活,首先意味着家长、社会是有欲望、有需求的,也有一定的能力,但常处在休眠的状态,需要激活,让它们活跃起来,而且互相理解、协调、和谐起来,形成合力。
如师附小的项目建设给了我们许多启迪,也激活了我们的想象,想象让我们走向品格提升的远方,而远方就是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