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维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覆盖、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教育资源的全面开放,构建信息化的课程教学形式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关注。微课程(microlecture),是一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而创设的课程形式,也是一种形式短小、简洁、片断化、知识点新颖、内容选择更加灵活的小视频,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强大的功能,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灵活高效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引发情感体验,从而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2-0034-0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覆盖、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教育资源的全面开放,构建信息化的课程教学形式用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结合当今网络数字化新型的学习方式,笔者尝试将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程引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微课程(microlecture),是一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而创设的课程形式,也是一种时间短、目的明确,多依托媒体网络传播知识的一种小视频,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形式短小、简洁、片断化、知识点新颖,内容选择更为灵活,其强大的功能,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灵活高效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引发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接受教育,从而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真正落到实处。
一、创造微情境,构建心灵氛围
因为心理健康课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体验,虽然微课的形式灵活多样,但并不是所有的主题都适合做成微课程形式,挑选“微情境”显得尤其重要。“微情境”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探索与尝试,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理念,通过创造积极的情境,为学生构建安全的心灵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美德。微情境中包含了“微主题”的选择和呈现方式。
(一)精选微主题
第一,“微主题”的内容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的选择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成长困扰和心理困惑作为微课内容,结合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将课本中的一些知识点剥离出来,制作成5~10分钟的微视频,供学生学习、了解。例如,有些以“择业”“恋爱”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并不适合他们,同时那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如心理测量学、变态心理学)知识也不应选择。
第二,“微主题”的内容选择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加之各年龄阶段的认识水平不同,微主题的选择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思维发展的程度,适合学生心理接受水平,不能成为某种专业知识的灌输。
综上,微主题选择要简单准确、细致实用,所有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微主题”进行设计,促使学生有充分的深层体验和拓展,力求一课一收获,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合理微呈现
形式选择合理。微课程的优势是可以将生动有趣的视频、图片和教学PPT贯穿起来,用连贯简洁的形式呈现所需要的教学情境。这样的微呈现能充分利用形、声、色、动、静等素材更好地体现故事情节、人物活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及激发学习热情,优化课堂效果;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缓冲心理、放松心情的途径,使学生在感到快乐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畅所欲言,分享感悟,在交流中获得知识,学会心理调适,促进自身的心理成长。
内容编排合理。微课程呈现的时间短,在呈现的内容上精挑细选,精益求精。对内容进行编辑时要符合教学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心理,围绕重点、难点,构建一系列的知识框架,方便学生记忆与理解。讲解时应适当使用一些工具标注讲解的重点、难点,抓取关键字的近景,播放速度相对缓慢,还应配上重要的字幕;对于一些内容演示性的微课,可以采用录屏软件,按照教学设计播放。在布局内容时要注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字体搭配,字号搭配,颜色搭配,错落有致,使用的文字尽量少等,要使整个页面简洁清新流畅。
总之,微课程呈现的制作应遵循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科学实用。
二、创编微设计,拨动心灵旋律
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凸显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心理教育方面的优势。“微课程”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以及面对面的学习方式,但也考验着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设计能力。这就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深度提炼,提高“微课程”教学目标的含金量,注重问题设计,分步准备,提炼精髓,环环相扣,这样的“微课”才会做到时间上“微”,但教学内容分量上不“微”,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拨动心灵旋律。
(一)聚焦微目标
心理辅导课的最终目标在于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内心体验,所以一节课的目标是学生的心理需要、内心体验与感悟,心理课堂不是大量心理知识的灌输,不是材料的堆砌,而是以点促思,一课一微目标,教学目标具体清晰,小而实,针对性、操作性强。
1.目标具体化
微課程目标的确定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使学生获得有益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还要拉近心理健康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主动探索,联系实际解决自身问题。例如,人际关系辅导这一主题,我们可以分为换位思考、双向沟通、倾听、表达、信任等微目标,以“学会倾听”一课为例,教学认知目标可设定为“让学生感知正确倾听方法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情感目标为“体验感受人际交往中积极倾听方式带来的情绪情感”;行为目标为“开始进行积极倾听方式的内省,学会积极倾听的行为方式”。总而言之,目标要有针对性。
2.目标可操作
在设计微课时,目标不能定得过高,学习内容应简易、好学,符合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快速、新颖地导入,立即进入主题,围绕一个点,全方位系统地由浅入深地讲解。例如,可以采用心理学的一些常态生活案例,形象生动地突出重点,剖析难点,解决学生的心理疑惑,或是录制一些心理情景剧,让学生感同身受,引起共鸣。最后,结尾要简洁明了,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促进学生思考和行动。又如选取主题的哪个知识点讲授,如何切入,如何选取合适的图片、音乐,教学活动分几个环节,如何在线上与学生互动等等都需要做到精细化教学设计。这同时也要求心理辅导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能将一些难懂的知识转化为浅显的知识,且能应用相应的教育技术很好地将心理学知识制作成规范的课件与讲授相融合,并掌握一定的视频编辑、剪辑的技巧。
(二)关注微拓展
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还要关注层次感和递进性,结尾要有拓展性。例如,在微课程中要适当地设置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在观看中思考并回答“我该怎么办?”等问题,促进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从而在思考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也可以适当地扩展或引申心理知识,利用问题和任务,促进学生思考和解决生活中与自身有紧密联系的心理问题。同时在课后也能自行进行学习或分享,进而收到微言大义、拓展导行的效果。
三、创设微体验,助力心灵成长
相对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一般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情绪的唤醒,注重心理感受及体验,遵循“感受体验—明理内化—拓展导行”的教育思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推动心灵成长。
(一)激发微情感
积极心理学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主导性、改革性理念,是心理辅导课程建设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因此微课的设置必须是积极取向的,本质上是同龄人对成长性话题互动分享的过程,课堂内容具体,注重学生对课堂主题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活动环节易实现环环相扣,不断形成的螺旋式层次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分享、学习和成长,所以在使用微课时,应通过团体动力加深内心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学生的感悟自然生成。
例如在讲积极自我暗示时,引导学生跟着一起体验心理暗示的神奇:先让学生双掌相合,看是否左右手指一样长。接着让学生伸出右手,臆想右手手指慢慢变长。一分钟后,让学生再次合并双掌,结果右手手指明显比左手手指长了。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感受到了心理学的神奇。
(二)升华微感悟
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中,各个环节须自然流畅,着力于师生共同成长,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互动是心理课的一个显著特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必不可少。师生针对同一个主题,进行充分的体验和讨论,通过阶段式层层递进的方式,加深认识,深化心理体验,从而达到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体验和感悟的目的。在微课程中要做精要的总结,引导学生升华情感,促进学生明理内化,在感悟中升华,在升华中践行。
四、结语
“微”是一种态度,微课是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方式,是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微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广泛而有效地开展,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利用各种资源和力量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共享资源平台,让心理学知识普及得更快,并让这些知识能解决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许汉平.微课微澜——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浅议[J].新课程学习(上),2015(1):133.
[2]刘丙胜.微课在心理教育中有效运用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24):14-15.
[3]劉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建构[J].林区教学,2015(9):118-119.
[4]杨海荣.以“微主题”形式优化高中心理辅导课程的探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4):20-22.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人民小学,厦门,361000)
编辑/卫 虹 终校/肖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