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艳平
[摘要]“问题是探究的先导。”学问是在“问”的基础上的学,问题的重要性对于学习来说不言自明。“问题导学式”即以问题为核心,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怎样有效实施“问题导学式”教学,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物理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物体的浮与沉”教学为例,从巧设预习问题实现重心前移,设计情境问题引出新课的学习,到设计问题串以问题深化课堂,设计反馈性问题强化知识的运用和拓展等方面,探讨了“问题式导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自主学习;以疑导学;反馈
“问题导学式”教学,即以问题为核心,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问题导学式”教学,试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物体的浮与沉”教学为例作以探讨。
一、巧设预习问题,实现重心前移
有效的课前预习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预习学案的设计,应首先注重问题导学,实现教学重心的前移。
如“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前,教师设计如下预习任务和问题,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温故知新。
(一)根据下面问题,复习回顾已学的内容
1.阿基米德定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浮力的方向是______,概念是______。
3.影响浮力的因素有哪些?
4.浮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5.浮力大小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二)自主先学,初步感知要学习的内容
1.将不同的物体放在水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有______。
2.什么是漂浮?什么是悬浮?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
(1)上浮:F浮______G; (2)下沉:F浮______G;(3)悬浮:F浮______G; (4)漂浮:F浮______G。
这样的课前问题导学,能让学生有效复习上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浮力的概念、浮力大小的计算、浮力产生的条件以及阿基米德定律,为复习什么指明了方向;对于新知识的预习,也以问题串的形式列出提纲,引导学生自主探讨浮沉的条件。同时,也可以在预习学案中设计实践性活动,如在水中放入不同的物体,观察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状态,进行归纳和记录,不仅让学生初步掌握知识,也注重预习形式的多样化,为有效预习打下基础。
二、设计情境问题,引出新课的学习
“思源于问”,课堂之初的问题导入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
(一)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物体的浮与沉”的课堂导入中,可以采用实验导入法提出问题,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把鸡蛋浸在盛有水的烧杯中,不断向里面加入盐,直到鸡蛋浮起来;在另一个烧杯中,鸡蛋浮在液面上,也向里面加盐,鸡蛋却下沉。根据此实验情境提出问题:同是鸡蛋、同样是加盐,而现象却截然相反,出现了“浮”与“沉”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和结果呢?紧接着,出示教学课题——物体的浮与沉,自然过渡到新授过程。创设这样的矛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二)创设探究性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探究性,实验是最好的探究实践方式。教学“物体的浮与沉”时,导入后可让学生自主做探究性实验:在盛有水的小桶中,任意放物体,观察物体的浮与沉。如将实心橡皮泥、苹果、蜡烛、带瓶盖的玻璃瓶、钢珠、泡沫块、硬币等分别依次放进水里,观察实验现象。在放入前,可以先预测这些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况;依次放入后仔细观察,再验证自己的猜想。此外,通过设计分析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如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上述实验中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下沉,为什么?进而引出课堂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
“物体的浮与沉”中导入问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性,都以情境为基础,也围绕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而精心设计,为学生乐于探究埋下了伏笔。
三、设计问题串,以问题深化课堂
问题导学的教学,是在不断设疑、不断析疑中逐渐明晰问题的过程。教学“物体的浮与沉”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串:
(一)议一议,做一做,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总结哪些物体下沉,哪些物体上浮后,教师以问题的形式设计“议一议”活动:
1.分析物体在水中的受力情况。
2.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3.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4.怎样使上浮的物体沉下去?
對于第1个问题,在学生分析物体在水中的受力情况时教师追问:从物体的受力情况的角度来看,在这种方法中分别改变了什么力的大小?
对于第3和第4个问题,让学生先议一议,再做一做,开展探究活动然后小结,归纳出使物体上浮的物体下沉、使下沉的物体上浮的有效方法。
对于探究实验方法的总结和反思,教师可进一步设计问题:从物体受力的角度分析,这些方法分别改变了哪些力的大小?又是如何改变的?从而引导学生从浮力的计算公式中得出后一问题的答案:改变物体的浮力或者重力。
(二)设计生活化问题,突出物理教学的使用价值
引领学生探究了以上问题之后,接着提出生活化的问题——浮力在生活中的运用,如潜水艇、轮船、汽艇、热气球等。对于实心铁块在水中下沉、潜水艇、轮船等则可以浮在水面上的原因,可以启发学生:将牙膏皮揉成一团,放进水里,上浮还是下沉?将牙膏皮制成空心的筒状物,再放进水里,浮还是沉?再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吗?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空心法”,增大物体在水中的体积,浮力就增大;再引导学生尝试总结“轮船原理”。
(三)设计应用型问题,突出学以致用
学生探讨了轮船原理、潜水艇原理、气球原理以及汽艇原理之后,教师再设计一个知识运用型的问题:如果轮船的排水量是10000t,在河水中的V排是多大?在海水中的V排又是多少?轮船从河水里运动到海水里是上浮一些,还是下沉一些?
在探讨了潜水艇原理后,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鱼在水中是怎样实现浮沉的吗?在汽艇、气球的探究中提出问题:气球、汽艇充入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再设计“想一想”“议一议”的活动,下降时,氦气球放气还是充气?热气球是停止加热还是继续加热?通过对这些知识应用型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使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做到学以致用。
四、设计反馈性问题,强化知识的运用和拓展
有效课堂的构建,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当堂反馈、即学即练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物体的浮沉”教学后,巧妙的问题设计可以激活课堂氛围。如上文提到的鸡蛋浮沉问题,对于第二个现象,学生感到疑惑不解,此时,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请你们解释鸡蛋浮沉的原因,让学生从小实验中体会物理的奥秘。在知识的巩固环节设计问题:如果木块和空心铁球都漂浮在水面上,二者中哪一个浸在水中的体积大?为了降低回答的难度,教师可以给出四个选项A.木块大B.铁块大C.一样大D.无法比较大小,辅助学生作答。
这个问题,旨在复习巩固浮沉的条件,学会运用浮力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因为木块与空心钢球的质量相等,所以其重力相等;因为它们均漂浮在水面上,所受的重力都等于它们受的浮力,则它们受到的浮力也相等;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F浮=G排,所以木块与空心钢球浸在水中后排开水的重力是相等的,则根据公式G排=ρ液V排可知,它们排开水的体积也相等;因为V浸=V排,所以它们浸在水中的体积一样大。问题是思维的基础,问题的探讨也是知识运用的探讨,引发学生学以致用。
此外,课后作业也应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通过实践和创新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阅读生活物理社会部分的内容,建议学生说说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產实际中的具体运用,通过阅读和网络搜集和整理物体的浮与沉的具体运用,强化科技兴国的意识。课外作业的布置还应兼顾实践性、开放性,如“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后,可以布置小组合作作业,制作一个浮沉子,或者潜水艇模型,在水中进行浮沉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问题教学,注重导学、导思、导练,物理课堂因问题有效、合作而走向高效。问题导学式教学将各个活动用问题串联起来,一个个知识点犹如一颗颗珍珠,问题犹如串珠子的线,问题将知识点串成耀眼的“珍珠链”,将课堂点缀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黄惠娟. 研究性教学理念下高中物理“问题导学式”教学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9.
[2]万兆锋.优化数学学习资源,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研究与实践[D]. 山东师范大学,2013.
[3]汪安成.巧设教学情境 优化美术教学[J].江西教育,2007,(12).
[4]江苏省吴江市震泽中课题组.农村中学“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初步研究[J].中学教育,2002,(03).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