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2018-11-30 12:23蒋海涛
黑河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转化观念学困生

蒋海涛

[摘要]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学困生,学困生是班级的落伍者,做好他们的工作难度很大。转化学困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得以提高;只有切实消除大量学困生存在的事实,才谈得上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转化学困生必须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观念

所谓学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本领、品格、方法、体质等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难题,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必需经过有针对性的教育进行补救或矫治的学生。从个性心理方面看,学困生并非不可雕琢的朽木,他们在智力方面与一般学生的差异不明显,主要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当然,学困生本身在学习技能上的缺陷也是导致其学习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学困生学习方面的主要缺陷在于:没有掌握最低水平的创造性活动所需的基本技能,不能引用或改造已掌握的知识技能;缺乏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对学习上的困难持消极态度,回避在学习活动中所碰到的困难;没有掌握教学体系中的各种概念以及掌握这些概念的必要方法。这些见解基本上是符合学困生实际的,学困生的成因十分复杂,既有学校教育及管理方面的失误,又有学生自身智力尤其是非智力水平较低的原因,同时,学困生的产生,还与其特定的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转化学困生,关键在于消除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和提高学困生的自身素质。

一、教师主导观

有人认为,教师及其教育工作只能通过学生本身才能发生作用,其理由是教师的教是一种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而不是关键因素。所以,在学困生问题上总是把责任过多地推到学生身上,而不是积极寻求解决学困生问题的方法。这实际上是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混淆了教学与学习过程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概念,从而得出了似是而非的结论。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明确的转化目标。学困生转化工作收效不大,跟学校、教师缺乏明确的转化学困生的目标有关。转化学困生,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困生问题的严重性,并将转化工作当成应尽的职责,把其与培养尖子生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学校教育中,学困生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即把教育视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活动,把学校作为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场所,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从只盯着学生的缺点转变为寻找学生的特长、分析学生转化和提高的可能性,并始终对学困生抱以热爱、平等、期待、鼓励的态度。

3.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学困生是一个动态系统,总是在不停地发展变化。教师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表扬他们,对他们付出真挚的爱,将他们融于集体这个大家庭中,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努力学习。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转化学困生一定要落到实处,要一丝不苟,而不是“点到为止”。

人人都有优点,学困生也不例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斗志,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当学困生经过努力获得成绩并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时,如果教师还以老眼光看人,对学困生的成绩采取怀疑或不屑一顾的态度,就会影响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并有可能由此埋没掉人才。由此可见,教师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绝非仅仅是教师个人的自我完善,而是关系到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培养和发展。

二、学生主体观

从根本上说,人的主体性就是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此,确立学生主体观,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确立学困生的主体地位,应注意以下三点:

1.提高学困生的自我意识。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与完成学习任务之间的不适应性。由于遭受过多的失败与批评,学困生从心灵深处惧怕接受教学和完成作业。所以,教师除了要尽可能优化外部条件之外,还必须唤醒学困生的自我意识,强化其自我主体感,发展其良好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其自我意识水平,使之形成必要的自我教育机制。

2.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学困生在基础知识和学习技能上存在明显缺陷,因此,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辅导。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转化学困生的着力点。对学困生的作业教师要经常面批,并帮助他们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要求他们每节课后做练习巩固、课前适当预习等,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帮他们补缺补漏,解决学习中的残留问题,使学困生由外压式的强迫学习向掌握学习方法、内调式的自我教育转变。教是为了不教,要使学困生的学习技能有根本性提高,能自主地进行探索,就必须培养学困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当他们通过努力不断获得成功时,才会从更高层次上明白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激发学困生自我实现的愿望。当一些学困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对一些优等生抱冷漠甚至敌视态度时,多是这些学生因自惭形秽而采取的自我保护手段。所以,要尊重学困生每一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功的价值,适时激发他们每一个哪怕是极低层次的进取欲,进而开发他们的潜能。

三、全面发展观

以往转化学困生比较常见的方法是个别补课和个别教育,这对于消除学困生授课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克服学习上的局部困难,当然是有益的。但是,由于学困生智力及非智力水平较低,加上学习过程导致其大脑皮层疲劳,如不对大脑神经细胞予以适当的刺激,那么,学困生学习的兴奋度就不可能很高。许多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对于提高学困生的非智力水平同样是行之有效的,但却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学困生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其收效也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学困生的转化,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与勤勉,更需要整个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学困生在学校里全方位感受到积极有效的信息刺激。这就要求我们在转化和矫治学困生工作中確立全面发展的观点。一方面,要促进学困生素质的均衡发展。学生正常的发展,应该包括他们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生理结构及功能的均衡发展,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否则就会出现畸形的、不健全的学困生。另一方面,要实现转化方式的有机结合。学困生的转化从根本上讲需要学校形成一种良好的育人氛围,我们既要坚持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教学转化方式,并加以发展和完善,也需要以新的思路,形成学校教育的主体优势。

四、综合教育观

转化学困生单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调动家庭、社会的积极因素,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建立起综合教育网络,以形成转化和矫治学困生的合力。

1.健全网络。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优化社会环境,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二是改进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和完善。这就要求建立相应的教育网络,如家长学校、社会教育等,来鼓励和约束学困生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2.形成共识。我们强调综合教育,是因为以往工作中三者之间未能很好地协调和统一,甚至彼此抵消。所以,在转化学困生的目标、要求、方式、方法上取得共识,扬长避短,是形成教育合力的关键一环。

3.明确关系。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各有其优势和不足,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各自为政。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社会教育是转化工作的必要条件,现在从上到下优化社会环境的强烈呼声,正说明社会教育力量的强大和不可替代性。当然,三者之中起主导作用的还应该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专门的教育力量及一系列措施,对学困生的作用之大,从总体来说是其他任何教育所不能比拟的。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就必须开展横向联系,主动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协调家庭和社会的要求,为学困生转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发布.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转化观念学困生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