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振兴路小学 王 莉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模仿与记忆,而是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随着新课改的积极推进,探究式教学模式得到了有效的推广。探究式教学能促进学生主动质疑、深入研究、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并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解题技能的提高,然而,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更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教师采取生活化的手段,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彻底融入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将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探究活动。生活化教学激活了学生的认知体验,使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而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认识小数”时,为了避免枯燥,教学中就从生活实践入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如超市商品价格、同学的身高等),让生活化的素材充斥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教学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让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到所学的内容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切感的数学,同时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猜一猜老师身高”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兴趣特别浓,能利用所学的小数知识来记录老师的身高。
心理学研究认为,习惯的养成与知识的获得存在一定的联系。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要求,而数学实验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性向抽象性过渡的阶段。为了帮助他们建立起缜密的抽象思维习惯,增强他们的思维创造力,就可以利用实验来开展课堂教学,促使他们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同时也能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例如:在教学“升和毫升”时,为了让小学生感受升、毫升容量单位的大小以及升、毫升单位之位的进率等,就利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用滴管来测量1毫升可以滴多少滴水,学生们一齐看着老师的手数水滴,并得出一致的答案。这样,学生的口和脑处于同时运动状态,从中感受毫升的概念。接着,让学生们用自己收集的土滴管(眼药水瓶代替)往注射器中滴水后测量。这样,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习热情非常高。最后的答案虽然不统一,但通过自己亲身参与的活动,真正感受到了一毫升水到底有多少。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其主动地探究问题的习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问题教学是教师教学的艺术,课堂中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负数”时,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负数的本质意义是什么?有的学生一看到负号,思维意识就立即联想到减号。这两者是不能等同的,它们是否有着某种联系呢?我国古代《九章算术》中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的说法。正、负数在生活中有其本真原型,那就是进是正数,出是负数;收是正数、付是负数;盈余是正数、不足是负数;强是正数、弱是负数等等。基于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可以用加减符号和数来表示事的意义,而单独用数来表示时就用正负数来表示事的意义。从这样的角度看,这两者的本质意义是相同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引领,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能。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还无法满足数学学习的需要。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积累相关的表象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而提高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要通过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来激活学生的认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开展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中获得直观的认知体验。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物体形状,初步感受生活中的物体。因为几何图形的教学需要建立在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而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接着,给学生出示积木,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摆成与老师一样的图形,找到物体的前面、上面和左面。最后,让学生画出物体的前面、上面和左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这样就利用了学生的直观体验建立了物体的表象,从而认识了物体的形状。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突出探究式教学,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掌握的数学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际中去,对学生的思维形成有一定的帮助。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所以,我们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大胆探索与实践,努力让探究式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