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 霞
在区域设置上,有些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依据活动室可利用的空间,用玩具柜将空间隔成大小不同的几块,摆放不同的材料,形成不同的活动区域,而不管这些区域是否适合幼儿的能力水平和兴趣,从而导致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出现门庭冷落的现象。
幼儿对活动区的选择权有限。幼儿玩什么游戏、游戏怎样玩、材料怎样使用都是教师规定和安排好的。幼儿是根据教师的安排被动进入游戏情境的,只是做了纯粹的“游戏演员”。幼儿在玩教师的游戏,其结果是把自己给“玩”没了,失去了游戏在幼儿成长发展进程中的意义。
活动区的材料原本应该对幼儿开放,但在实践中,很多活动区的材料库是封闭式的,而且材料更换频率较低,甚至有的区域的材料一两个月毫无变化,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而有的材料没有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也会阻碍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
陈鹤琴说过:“用儿童的双手和思想布置的环境,会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中的事物,也会使他们更加爱护环境。”于是,我们的思路是: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
1.区域设置来源于幼儿的兴趣
开学初,我们开始反思区域的功能作用:这些区域幼儿感兴趣吗?使用率有多高?这些区域里充满着游戏的机会和条件吗?带着这些思考我们在与幼儿商量的基础上设置了各个区域,努力做到适时满足幼儿需求,让游戏真正成为他们活动的需要。例如,本学期初,大(4)班区域的确立就以“投票会”的形式进行,即首先由幼儿代表提出想开设哪些区域,然后说出各自的理由,最后由全体幼儿投票决定,教师在其中做好组织和调控把关的工作。
2.区域环境邀请幼儿参与
儿童的眼睛喜欢看到什么?儿童的耳朵喜欢听到什么?儿童的大脑喜欢什么环境?只有了解了儿童的兴趣、爱好、需要,理解了儿童的符号、语言、表征方式,才能让他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积极地发展。因此,我们一改以往的包办代替,让幼儿参与到区域环境的创设布置中,和幼儿一起商量区域活动的布局,争取有效利用每个空间。以方便幼儿游戏为基本原则,让各区域互相关联,形成活动过程的自然流动。
随着教师儿童观的转变,我们重新认识了儿童:从“儿童是一个无知无能等待教育的容器”转变为“儿童是一个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我们把区域活动的主动性还给幼儿,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享有“选择、表达”的自由,让他们以独立的个体无拘无束地享受游戏的乐趣和创造。
1.自主选择游戏
我园人数多、空间小,为了更大限度地提高活动空间使用率并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我们打破原来以班级为单位的区域模式,在区域时间内将教师分派到各个活动区,观察、指导自己辖区的孩子(每月教师轮换一个区),让所有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游戏计划自由选择活动区。自选游戏满足了幼儿多方面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人的原则。
2.自主选择材料
真正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进行的活动。所以活动前教师都会问幼儿:“今天你们想玩什么游戏?需要用什么材料?”这么一问,幼儿会觉得:游戏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幼儿最大限度的自由,注重倾听幼儿的需求,追随幼儿的兴趣,这样幼儿的创造力自然而然就被激发了。
幼儿的游戏是离不开材料的,当教师无法预知幼儿的游戏内容时,如何为幼儿提供材料的支持呢?“材料超市”应运而生。在“超市”中,有形象类材料、素材类材料、工具类材料供各个区域的孩子选择。幼儿和同伴商量游戏内容后,可以自己选择材料,创设游戏情境,开展游戏。虽然幼儿创设的情境没有教师预设的那样有趣丰富,但幼儿是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所以活动的方式非常灵活,常常给老师和同伴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为了让区域活动真正体现出幼儿的游戏精神,让幼儿获得充分的“享受”“感受”“体验”和“表达”,我们将继续用游戏精神重塑教育观,更新教育理念并将其转化为行为,让游戏精神携着儿童原发性的生命力快乐进发。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