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思维”视野下的数学教学策略

2018-11-30 10:02江苏南通市如东县双甸镇双甸小学顾海波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正方体长方体平行四边形

江苏南通市如东县双甸镇双甸小学 顾海波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数学教学是将可视化技术引入数学教学之中,作为思考、分析和改进数学教学的策略性工具。“可视化教学”能让数学知识结构化、精致化,能让学生内隐的数学思维敞亮开来,能让学生内隐的思维直观展现,让学生不可见的思维变得有迹可循、触手可及。广义地说,“思维可视化”包括“可见化思维”“可听化思维”“可触化思维”。换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唤醒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常用的“思维可视化”工具有“思维导图”“视听媒体”“肢体表演”等。通过“可视化思维”教学,能够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生动、直观,能让复杂的思维变得可理解、可观察。

一、思维导图:让数学教学直观展现

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思想、学习理念。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的思维过程与思维导图有着高度的匹配性。我们看到思维导图,就自然而然能够联想到人的大脑的神经元突触,看到了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一般来说,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分为静态的思维导图和动态的思维导图。静态的思维导图诸如树状图、环状图、线状图等;动态的思维导图诸如中心发散式的思维导图、线性递进思维导图等。借助思维导图,不仅能够让数学知识有序化、结构化、系统化,更能够让学生看不见的思维可视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导图既是知识地图,也是学生的认知地图。思维导图,让数学教学能够直观展现。

例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等相关知识后,学生感到知识点比较多、碎,而且彼此之间又存在着交叉,运用起来容易张冠李戴。基于此,笔者引导学生构建了树状的思维导图。在这个“树形图”中,主干由三个分支组成,分别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接着,分别在这三个分支上,建构了各式的分支干。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分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分为概念和公式两大分支,在公式分支中,又分为“长方体和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也就是表面积计算”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多个面的总面积也就是材料用量”,等等。这样,通过思维导图,让数学知识纲举目张,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更具方向性、针对性、实效性。

作为一种可视化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创建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充分融合,充分发掘思维导图的育人功能。思维导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学生可以对先前的思维导图不断地进行修改、补充、更正、充实、完善,让思维导图更能彰显数学知识节点之间的关联,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更能将学生的思维外化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导图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导航仪”。

二、视听媒体:让数学教学有迹可循

当下,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多媒体设备、微视频等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数学教学,微信、微博等传播载体也已经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一起作业网”“作业帮”等助推着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视听媒体设备的功能,让数学教学有迹可循。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将人脑的运行机制分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一种情感模式,卡尼曼又称之为“心的模式”;“系统2”是一种理智模式,卡尼曼又称之为“智的模式”,这两种模式统称为“心智模式”。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视听媒体进行教学,能够充分发挥人脑的这两种模式功能,让学生“以知怡情”“以情促知”。

以“微视频”这种短小精悍的视听媒体教学为例,微视频图文并茂、声像俱全,是视听媒体的典型。教师在运用视听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主题要突出、条理清晰、语言得体,以此增强微视频的可读性。微视频能够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时,学生通过圆和外接正方形,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圆的面积大约是圆的半径的平方的3倍多一些后,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化曲为直”的思想,将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通过直观的模型操作,学生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平行四边形,而是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基于此,将“圆的面积”推导的微视频引入教学之中,让学生逐步看到圆被平均分成了16份、32份、64份、128份……,然后拼接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学生发现,随着分割的份数越来越多,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小圆弧渐渐变成了线段,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被成功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也是鲜活的。有了视听媒体的动态演示,学生受到了积极的启迪,有学生将圆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有学生将圆转化成近似的梯形,等等。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展开了动态想象,随着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圆与三角形、梯形的关系被建构起来,一种数学的“极限思想”悄然生成。

作为一种可视化的学习工具,视听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发学生的动态想象。通过动态化的视听媒介,学生理解了数学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性知识。这些知识犹如冰山之角,将随着视听媒介的介入,永远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探究的动力引擎。

三、肢体表演:让数学教学触手可及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数学教学,不仅包括可视化的图文、可视化的视听媒介,而且包括可视化的肢体语言。可视化的肢体表演让数学教学触手可及。当代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颈部以上的教育”,更是学生全身心卷入的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整体身体都是大脑”。著名现象学教育学家贝洛克在其著作《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动》一书中指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

例如,教学《相遇问题》(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为了让学生直观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领悟甲的路程与乙的路程的和就是总路程。但通过示意图(思维导图),学生不能动态地想象甲乙两个人是同一个时刻出发、同一个时刻相遇,因而两个人在相遇的过程中所行使的时间是相等的,也就是相遇时间。据此,笔者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表演、体验和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将难以言传的缄默性知识显性化。通过表演,学生发现: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同一个时刻停止(相遇),因而两个人所行驶的时间是相等的。肢体语言的表达,让数学教学变得触手可及。通过这种可视化的方式,学生建构出这样的数量关系:甲的速度×甲的时间+乙的速度×乙的时间=全程。通过对时间的深度理解,学生简化、建构出相遇问题的特定数量关系式,即“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和”。

通过外在的肢体语言的可视化表达,学生在语境中进行积极的内化、运用。在内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形成一种具身化的认知。这种认知较之纯粹的看、听,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是针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局限性而提出的认知策略。当学生的认知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数学教学就应当抽调“阶梯”、抽调“脚手架”,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数学想象,回归数学教学的本位。当可视化工具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时,就能收获教师“教”的成效,成就学生“学”的精彩。

猜你喜欢
正方体长方体平行四边形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拼正方体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抓不变量巧解题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