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预设,生成语文教学浓浓的情意
——以《桂花雨》的教学为例谈情感生成

2018-11-30 09:24江苏南京市建邺路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桂花预设语文课程

江苏南京市建邺路小学 吴 洁

现今的语文教学,要把激发学生的情感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这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披文入境”,读出感悟、读出真情,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情意,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结合《教师对课程内容生成问题的研究》这一课题,我进行了“在文本中预设,生成语文教学浓浓的情意”的研究,下面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1课《桂花雨》的教学为例,浅谈语文课堂中情感的生成。

《桂花雨》,改编自台湾著名作家琦君的散文。本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立意、传神细腻的描写、准确生动的用词,展现了童年时代“摇桂花”的快乐天真以及对家乡的思念,表现了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本文生动隽永,结合文本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成了本课教学设计的主旨,是体验“情感生成”的一篇范例。

一、于平淡中预设,生成情感的个性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耳熟能详的评价,道出了每个读者的不同评价标准与读者情感的个体差异。的确,由于学生的生活不同、性格不同,造成了他们认识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学生形成了个性的情感评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营造一个自由表达思想的阵地,尊重学生的感悟,发掘他们的创造。

《桂花雨》一课,开篇用“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来描写桂花,三言两语,看似平淡,却别有意味,表现了桂花的与众不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如果简单地问学生:“通过朗读这几句话,你喜欢桂花吗?为什么喜欢桂花呢?”十有八九,学生会说“喜欢桂花的香气”。其实,这是文章给我们的暗示。如果理解只限于此,就失去了“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价值。每个学生的理解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生成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我预设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小时候,“我”最喜欢什么花?

生:桂花。

师:你能把喜欢桂花的句子读好吗?

出示: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生: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

师:哦,你为什么喜欢这“笨笨拙拙”的桂花呢?

生1:因为“笨笨拙拙”反而能看出桂花的纯朴可爱,作者爱纯朴的桂花。

生2: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师:你想强调什么呢?

生2:桂花不声不响,非常低调、谦逊。作者喜欢谦逊的桂花。

生3: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我想说桂花很有内涵,它虽然不美丽,但香飘十里,令人心旷神怡。

师:你们说得真好!还有谁来补充补充吗?

……

“于无字处见真情”——这是含蓄的东方作家经常使用的手法,如果不细细品味,就无法体味其中的意味。从这样的师生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从桂花的纯朴、天真、低调、内涵等方面体会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课始就洋溢着“爱桂花”的情意。像“低调、内涵”这些充满时代感的词语,也许老师还不见得能想出来呢!

二、于重点句段中预设,生成情感的高潮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老师应该遵循“语文实践”的规律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精彩的文本中,我们教师可以从重点句段中入手,引导学生抓一个个具体的字、词甚至标点符号,让学生透过文字想象文字以外的东西,让段落训练得扎实有效。《桂花雨》中“摇桂花”一段,就是文章的重点,作者从字里行间表现出童年生活的乐趣,我选择这一段进行训练,让课堂呈现出一派欢快的童年图画,体会到作者童年时代的快乐。

师:文章中,谁能感受到作者从“摇桂花”中感受到的乐趣?能抓住一处具体谈谈吗?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们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生1:我抓两个“帮”,从中可以看出,摇桂花是大人的事,而我却抢着帮忙,说明我实在太喜欢摇桂花了!

生2:我抓“乐”字,从中直接看出欢乐之情。

生3:我抓“使劲地摇”,我一点都不偷懒,说明我太喜欢了!

生4:我抓“纷纷”和“满头满身”,我仿佛体验到了桂花如雨一样落在身上的感觉。

生5:我补充上一个同学的。桂花不是真正的雨,它落在我们身上,落在脖子里,落在头发里,落在衣服里,落在鞋子里,让人感到酥酥的、痒痒的、香香的,多美呀!

生6:我抓三个感叹号,这最能表达作者的兴奋之情。

……

师:就像这样,我们抓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用心去读,就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在重点段落的语言文字的品味咀嚼中,我们的学生抓住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用心去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让学生的心灵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高潮的情感体现。

三、于疑难处预设,生成情感的价值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这样一段话:“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语文具有工具性,更具备无比替代的人文性,古人云“文以载道”,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流传千古,除了艺术性之外,更具有思想性,所谓“文质兼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思想感情通常蕴含在语言文字中,要想让学生体验,就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才能生成情感的价值体验,而不是老师把“假、大、空”的内涵抄在黑板上。

《桂花雨》最后一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是文章的中心,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文章的难点。由于作者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离得较远,学生体会起来就可能比较难。时代背景对于理解文章是重要的,学生的经历也影响着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教师要及时补充时代背景,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于是在教学中,我先利用离开家乡的学生的感受,引发其他学生的共鸣,再让学生回忆古典诗词中学过的表达这种情感的古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教师又补充说明了时代背景,并用余光中的《乡愁》将气氛推向高潮。在课的最后,这种挥之不去的乡情,余音袅袅。

(出示: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难道仅仅是因为老家的金桂品种好吗?

生:不是的,这实际上是对家乡的怀念。

师:你真了不起,是因为你有类似的经历吗?

生:是的,我是河南人,爸爸妈妈在南京上班,所以我从一年级就到南京来上小学了。每次暑假回老家,我总感觉玩都玩不够,其实南京也很好,我也有很多好朋友,可我还是想念老家的朋友们。

师:你看你,眼圈都红了,还有谁有类似的感受?

(生纷纷举手,说感受)

师:这种感情作家们描绘过吗?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哪些古诗表现了这些内容?

(生纷纷举手,背诵有关的诗句)

……

师:老师要补充一首诗,是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读一读,同学们的感受会更加强烈。出示余光中的《乡愁》,教师配乐朗诵。

(生默不作声,眼睛纷纷湿润了)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母亲的话好吗?

……筻

猜你喜欢
桂花预设语文课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桂花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做桂花糕
桂花蒸
打桂花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