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出语用新天地
——浅谈语用学习过程的微创新

2018-11-30 09:24江苏张家港市德积小学揭希望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句式语言文字大树

江苏张家港市德积小学 揭希望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新课程理念已广为人知。但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的“关注点或者说兴奋点比较集中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层面上,往往忽略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即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中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陈先云语)。那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窃以为可聚焦文本的言语形式,通过“变”的方式,领会语用技巧,发现语用智慧,获取语用规律,提升语文素养。

一、变换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准

叶圣陶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用是文火细炖的慢功夫,学习语文离不开“咬文嚼字”,品味语言文字。只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品析、积累和运用,才能感受到语言的准确妥帖,并将语言、知识和情感等转化为运用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

在教学《槐乡五月》“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句时,可引导学生将“浸”换成“沉、泡、落”等字,感受用“浸”字的好处。

生1:“浸”是三点水旁,我们一般都说把衣服浸在水里,说明了香气弥漫着整个村庄。

生2:用“浸”好。因为浸在香气中,好像我们都被香气所陶醉啦。

生3:“浸”说明了一切都被香气所包围,就连我们吸进的气、呼出的气都是香的。

生4:从“浸”字中我仿佛感受到出村子的时候,我们身上还带着浓浓的香气。

……

朱光潜曾说过:“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变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严谨和艰苦的挣扎。”上述实录中,教师通过变换重点字——“浸”,引导学生通过分解字形、联系语境、想象画面,在重点词句、传神点讨论咀嚼、沉思感悟、涵泳体味,语文的精彩准确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田。这样做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

二、变换句式,凸现语言文字的张力

编入教材的文章都是比较好的范文,有许多富有语用技巧、语用规律的重点句式,在语用教学中,教师经常关注这些典型性、代表性的句式,利用变一变、换一换、比一比等方法,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慢慢涵泳,能不断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和运用力。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变换句式,体会句式的韵律与音乐旋律之间的和谐美,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课文中出现了大量四字或五字的词串,读起来很有节奏,朗朗上口。最后一个排比句(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为何不改成四字的句子?(出示:他爱音乐,他爱家乡,他爱清泉,他爱月光……)

(2)比较着读一读,这样一改,有什么感觉?(单调了,死板了,平淡了,没有起伏了,不够舒缓了,没有变化了……)

(3)乐曲有旋律,语句有韵律。如果将课文中排比句的韵律用线条描摹一下,应该是这样的(略),比较一下四字的句子,有何不同?

(4)小结提升:这样的句子才显得——委婉连绵,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文中描写《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一些词语)……乐曲的旋律与语句的韵律是那样一致、那样和谐,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呀!

(5)有感情地朗读原文的语句,读出那种独有的韵律之美。

上述教学中,薛老师通过提炼四字句子、比较辨析不同、总结提炼升华、练习朗读强化等步骤,变换句式,品评语言,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触摸中,感受言语内容之深蕴,领悟语言文字运用之精妙,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发展敏锐的语感,为以后语言文字的积极运用夯实了基础。

三、变换人称,体悟语言文字的情感

所谓变换人称,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穿越”文本界限,忘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把自己当作特定角色,身临其境,设身处地,与作品表现对象的情感和谐共振,同喜怒、共哀乐,实现情感与语言的润泽和滋长,获得“意”与“言”的双赢。

在教学《去年的树》时,当学习到“小鸟到处找不到大树朋友时的心情”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体悟到小鸟的复杂心情,特级教师盛新凤在课堂上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变换人称,在教室里装扮成一只只小鸟,自由地“飞翔”,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与他一起分角色朗读文本内容。接着,盛老师现场采访这一只只“小鸟”——“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的心情怎样?”“小鸟”们的答案丰富多彩:焦急、紧张、忧心、担心、伤心、害怕、执着……盛老师接着深化:“小鸟小鸟,你们是不是在心里呼唤着自己的朋友大树?你们怎么呼唤的?”“小鸟”们的回答更是精彩纷呈:“大树呀大树,你到底在什么地方啊?”“大树你快回来吧,我正在等着你呢!”“大树,难道你忘记了咱俩的约定吗?我还要给你唱歌呢!”……最后,盛老师与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将体会到的小鸟与大树之间的这种深情厚爱,移情表达出来。

再如:著名课例《草》,于永正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自己扮演妈妈、哥哥、奶奶三种角色,与学生展开对话,让学生变换人称、表演练背,寓教于乐,寓庄于谐。学生在称呼的不断变换中感悟、品味、积累和运用语言,不仅有效突破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促进了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领悟了语言文字和人际交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提升了学生的诸多素养,这或许就是“文若己出、通融一体、身临其境、神会其中”所说的境界吧。

四、变换文体,丰富语言文字的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体丰富多样,主要以记叙文为主,还有诗词、童话、神话、寓言、散文、说明文、说理文等。教学时,如果引导学生变换一些文本的文体,转换表达方法,改变语言风格,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习完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了解了剧本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格式后,可让学生模拟剧本的表达形式,将叙事性课文苏教版《半截蜡烛》中的一个片段改写成剧本,然后再出示浙教版 《半截蜡烛》(剧本形式),引导学生将三者对比着品析、体味,相信学生会兴趣盎然,受益颇多。又如:《鲸》和《松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两篇课文,虽然都是说明文,但前者是科普性说明文,后者是文艺性说明文,两者的说明角度不同(前文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后者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形、性格和行为),表达方法不同 (前者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和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后者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风格也不同 (前者精练平实,后者生动传神)。学完这两篇文章后,可让学生前后勾连、比较异同,或让学生尝试着将两者相互改写改写。再如:古诗语言凝练,情感含蓄,意境优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意或插图,将古诗变换成叙事性文体,品味咀嚼两者的不同,感受古诗的魅力。

总之,不同文体之间的比较、变换,不但能让学习过程更富有情趣,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学习各种文体的特点、写法,语言得到训练,还能让学生在转换中感受不同文体、不同风格带来的不同情趣,彰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周易》云:“变则通,通则久。”阅读教学应立足文本,紧抓言语形式这一“牛鼻子”,引导学生在“变”中多比较、多感悟、多实践,全方位、多层次探寻语言文字的奥妙,破解其密码,扎实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筻

猜你喜欢
句式语言文字大树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大树的日常
大树
语言文字规范 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大树的梦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