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溧阳市泓口小学 邰 雪
进入中高年级以后,阅读教学开始引领学生以整体性视角关注文本内在的结构和创作思路,旨在让学生先从宏观维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般来说,“总分总”结构中,作者总起和总结语段的内容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分写时素材选择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因此,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说,应该是敲定了分写的内容,而后运用凝练性的语言加以总起和提炼。要想真正引领学生洞察“总分总”结构的内在关系,就必须从课文总起和总结的语段入手。
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时,出示总起语段: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谈论“入网”“上网”的话题,你知道他们所说的“网”是怎么回事吗?引领学生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出话题:什么是国际互联网;并组织学生思考:在总起语段中运用设问的方式有什么好处?让学生意识到如此开头,不仅可以自然地引出分写的具体内容,同时也唤醒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可谓一举两得。随后,教师出示总结语段: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有了这张“网”,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教师相机引领学生圈画出总结语段中的三个核心词语:息息相关、快捷方便、丰富多彩,并组织学生围绕这三个词语进行串联,概括这一语段的大意。
通过对总起、总结语段的认知,不仅使学生对文本可能着力描写的方向有了初步的认知体验,同时也为学生能够感知“总分总”结构奠定了基础。
按照常规思路,很多教师在学生感知了总起、总结语段之后,自然就会转入到课文分写的语段中,引领学生紧扣内容进行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思路来进行分写的?这种基于“作者写什么,我们理解什么”的思路,完全可以在学生初次接触 “总分总”结构时展开。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早已与“总分总”结构接触多次,如果依照惯有思路出牌,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笔者尝试了“猜测印证”的方法展开教学。
教师紧扣出示的总起、总结语段,组织学生先进行大胆猜测:这篇课文的分写部分可能会描写哪些与“国际互联网”相关的内容?学生紧扣总起语段中“什么是国际互联网”的设问,猜测作者会揭示什么是国际互联网。教师则相机引领学生紧扣第2自然段前半部分,组织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概括:国际互联网就是用若干光缆、电缆串联每台计算机的网络结构;有的学生紧扣总结语段中“息息相关”“快捷方便”“丰富多彩”等词语,猜测作者应该会描写国际互联网的作用和好处,教师则相机引领学生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五个 “可以”,组织学生概括课文分别从娱乐、学习、工作、购物等方面描写了互联网的作用。
在这一板块中,教师则是让学生在有根据的猜测中从总起、总结语段的内容入手,进行合理的联想,并通过细致的阅读与概括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印证,让学生在思维历练的过程中感知分写内容与总起、总结语段的内在联系,真正把握“总分总”特质。
除了上述环节学生深入阅读、概括内容之外,课文第2自然段后半部分所描写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并不在总起、总结内容的范畴,难道这部分偏离了作者所设定的内容,属于表达核心之外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梳理文本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教师展开了这样的教学。
师:刚刚,我们围绕总起总结的句子,学习了什么是国际互联网,国际互联网的作用和好处分别是什么。但你们发现了吗?还有一部分内容被忽视了。
(出示第二小节后半部分:“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 ‘地球村’。”生齐读)
师:这部分描写的又是什么呢?
生1:主要讲了“网”和“线”的功能。
生2:讲了国际互联网是如何工作的。
生3:还介绍了“网”的特点:快速、方便。
师:看来,同学们很会概括提炼。那这一部分内容为什么要与“什么是国际互联网”合为一段呢?为什么不单独成为一个自然段呢?讨论后交流。
生1:先介绍什么是国际互联网,再介绍它的原理,更加具体,我们读了也更明白了。
生2:国际互联网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其实也是在解释“什么是国际互联网”,属于内容的一部分。
师(小结):是的,后半部分与第二自然段中前半部分组合起来,都是在回答总起语段中“什么是国际互联网”的设问,两部分内容有着紧密联系,理应成为一个自然段。
教学中,教师正是引领学生在概括并深入辨析同一个自然段中不同语段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真正感知了第2自然段与总起内容的紧密关联,更好地丰富了学生对“总分总”结构的本质认知。
当然,“总分总”结构并不能仅仅通过对具体文本的概括这种方式进行认知,更需要组织学生在猜想、印证、归类的思维训练中,借助于逆向性的思维历练,真正把握 “总分总”结构的内在本质,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感知、解读的能力的不断发展。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