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西石桥中学 牟益锋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能否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是衡量教师综合素养的标准之一。分析传统教学,数学课堂大多以讲授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思维能力发展受限。针对这一情况,就要从根源上着手改善,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借助网络,为学生创设良好平台,让其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学习,主动探究。
在以往的教学中,数学课堂一般遵循“讲解—描述—分享案例”的顺序展开,虽然循序渐进,层次明显,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引入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打破沉闷的氛围,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在良好的氛围中自主思考,积极探究,以此促进理解,夯实掌握。
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内容时,鉴于其是难点,如果开门见山,直接讲解,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因此,我就从重点切入,引导学生探究“y=sinx与y=sinωx(ω>0且ω≠1)”的关系。考虑到学生初步借助三角函数,不具备相关经验,我就设计问题支架:“常数ω让函数y=sinωx的图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问题难度,还给学生提供了思路。等到交流时,我就借助多媒体形象展现函数变化过程,帮助学生深入、全面地了解,落实课堂目标。又如在讲解“三角形两个内角平分线所夹的钝角与第三角的关系”时,我采取了相同的方法,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开展合作交流,让其分享讨论,最后借助多媒体生动呈现,让其自主对比,查漏补缺,以此完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扎实掌握。久而久之,学生在不断地思考整合中就会形成抽象思维,再碰到相关问题也就能顺利解决。
在这一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仅突破传统,改善问题,还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给学生提供了更生动、更形象的学习平台,鼓励其自主探索,积极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多使用多媒体,要合理分配,避免本末倒置,分散学生注意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积极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其采取不同方式学习,有效落实目标。具体实施时,可以借助网络技术中的聊天软件开展师生交流,一方面解疑答惑,延伸课堂学习,另一方面舒缓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我就运用信息技术迁移教学,先带领学生学习“SSS”的判定定理,待其掌握后,引导其自主学习“SAS”的判定定理,以此提供拓展平台,让其自由发挥。首先,我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绘制图形:已知a,b,∠α,在AB=a,AC=b,∠BAC=∠α的情况下画出△ABC。正式探究前,为了降低问题难度,我会先提问学生,让其判断:“是否可以借助‘SSS’的定理获得关于‘SAS’的定理?”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破解两个难题,第一是对于“SSS”的理解,一定要足够深入,才能举一反三,实现迁移;第二是概念转换时的思维能力。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我会运用多媒体引导,借助聊天的方式提供思路,解决疑惑。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获得及时的帮助,我们也能得到准确的反馈,促使教学顺利进行。
此外,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互动还能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在测验练习中发挥得不好,出现了消极情绪,我就会通过聊天帮助其疏导,让其建立学习信心,消除抵触情绪,以良好的状态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数学虽然是一门探究性学科,但是其本身存在大量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这一学科特性给教学带来了很大挑战,如果沿用传统教法,直接讲解,不仅效果不理想,还会影响学生兴趣,得不偿失。因此,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一些理论转换为生动的呈现,让学生边看边想,促进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自主掌握。
如在讲解“轴对称”的概念时,由于理论生硬,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了改变这一问题,我就结合内容精心设计,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一些有关“轴对称”的事物或现象,将其变化过程生动呈现。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的概念,还能促进其联想,有效掌握轴对称前、后的图形形状,逐渐由认知生成经验,以此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播放结束后,如果有学生还存在认知问题,就可将视频分享,让其自行拷贝,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以此深化理解,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一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设计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能动性,还能生动化知识讲解,让教学更加形象、具体。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效协调“教”与“学”的关系,一方面培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另一方面及时调控,帮助其完善认知,达到预期目标。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突破传统,改变现状,还能调动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其探究、思考,在良好的氛围中突破、提升,促进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以此提高教学效率,落实新课改教学目标,为学生长远、深入的学科探究奠定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