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青田县船寮镇小学教育集团 陈海芬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优化教学十分重要。基于此,教师要善于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优化教学,以此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依托于预习背景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既不能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不可以刻意地按部就班,创设情境—讲解例题—巩固练习。因为在经过了预习之后,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表象,拥有了简单的了解。此时如果将这些新知再一次重新教学,预习活动就失去了实际意义。由此,在学生完成预习活动之后,应当立足于学生的预习情况,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重新定位。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检查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学生进行交流之后,掌握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难点以及误区,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这部分难点以及误区展开细致讲解,应当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切主题。所以,依托于预习背景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关注的焦点不仅仅局限于新知的传授,而是应当通过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完善数学知识系统,以更高的起点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由此还需要结合相应的拓展练习,使学生在实际练习的过程中感受成功。
例如,在教学 “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之前,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1公顷=10000平方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需要刻意带领留学生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1公顷究竟有多大并不存在实际概念,或者相对模糊。教师便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的十分钟之内带领学生了解它们的换算概率,接下来就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引领学生感受1公顷究竟有多大。这样的模式才能够使学生对面积单位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内化是十分重要的,如,空间与图形是其中极为重要的构成,图形本身具有非常典型的形象性,但是对于几何图形来说,其概念却充满抽象性,所以针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依托于实物进行直观化处理。
例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知线段的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了如下问题情境:现在老师手里有一个三角板,大家能否从中找到线段?你们认为怎样才能够称之为线段?是否存在端点?如果有,又在哪里呢?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们已经能够从三角板中准确找出线段的位置,那就是三角板的三条边。以此为基础,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教室内的其他物品,同时,一边观察一边和其他学生进行分享。针对线段的认知需要充分结合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才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够使其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快速掌握相应的内容。
可见,教师应充分结合具有儿童化的语言并善加利用。比如教师可以说:“对于线和线段来说,它们是一对好朋友,能够组成我们所学习的一些图形,大家都认识这些图形吗?”这种充满童趣的语言,既可以有效拉近和儿童之间的距离,也能够使儿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以及亲近感,使学生可以有更积极的主动接受和表达,保障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充分沟通。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悬疑性的实验,这一教学方式也极为重要,通过具体的实验过程,可以显著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教学为例,针对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教师设计了实验教学,所涉及的主要实验器材就是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首先展开的就是最简单的倒水实验,当学生从圆锥往圆柱里倒水,连续持续三次之后,发现圆柱里面并没有装满水,于是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难道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并不是三倍?”“是不是书本上的知识有误呢?”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结合之前的实验过程展开交流,并归纳出以下原因:其一,每一次装水的过程中,圆锥体里面的水有可能没有装满;其二,即使有装满,在倒水的过程中,也有可能溅出部分;其三,每次倒水时,圆锥体内的水没有完全倒干净。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继续实验,并提出问题:“究竟采用怎样的方式才有可能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于是有学生认为可以选择反方向的倒水方式,也就是从圆柱往圆锥内倒水,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实际装水以及倒水的次数,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圆锥体内水体的残留。基于这样的方式,学生再一次展开实验,得到了更为准确的结果。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具有悬疑性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际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认真观察引发问题意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助于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之下,对于学生而言,作业已经不再是沉重的负担,学生们对于作业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既是学生对于新知的主动追求以及主动探索,也是课内以及课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在开展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其所担任的主要角色,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因此新形势下,家庭作业不仅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获取新知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作业的设计过程中,以从根本上将“要我做”发展成为“我要做”,这才是对新课标要求的充分有效落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作业的完成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很难有效发挥其主体地位,这显然不符合新课标中的相关要求。根据教学实践,如果让学生参与到对习题的设计过程中,自己作作业的“导演”,必然能够引发极大的兴趣,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疑以及评价的过程中,充分激发数学思维,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在作业设计过程中不但形式要丰富而且要充满趣味性,这对于学生而言将不再是沉重的课业负担,是在激活数学思维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更能够有效促进学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