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周市中心小学 张玉洁
教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利用教具将课本上难以理解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实际可见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是课文内容众多,实验室的器材有的时候难以满足课堂的需求,所以有时需要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自制教具,来提高科学的教学效率。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老师稍加引导,同学们就能学得很好。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提不起兴趣,那么老师再口干舌燥地讲解也无法吸引学生注意。这种情况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尤其普遍,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他们乐于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如果在课前制作教具,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今年我听了一节二年级的科学课——《观察叶》,原本的上课模式,应该是课堂播放有关树叶的图片。但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树叶的结构和特征,该老师在课前用不同的树叶做了一幅叶画——孔雀,同学们一下子就被树叶多种多样的颜色和千奇百怪的形状吸引。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大家都很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最后又在老师的引导下独自完成一幅简单的叶画。这样的课堂师生积极互动,比以往上课模式更加活跃。
在三年级《蜗牛》的学习中,我发现同学们对蜗牛的嘴巴、呼吸孔和生殖孔、肛门观察不清楚。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我用纸板做了一只大蜗牛,但是没有标注各器官名称。课前,我告诉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后,我会请全班同学完成这个蜗牛的结构图,所以请大家仔细认真地观察学习,这样才能正确地完成这个任务。同学们学得更加积极了,两节课后,全班将难以观察到的器官都观察好了,并且准确地画在大蜗牛上。
在四年级《声音的变化》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辨别声音的变化,我将课前在校园拾捡的不同的石头放在桌子上,用铁棒去敲打这些石头。学生对石头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感到很新奇,对不同声音有了兴趣。因为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对于声音的变化有了客观的认识,接下来就会跟着老师去探究声音为什么会有变化。这样的学习比较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习过程也很积极活跃。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如果我们在科学课堂上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科学课就会更加活跃,更加受欢迎。
在三年级的教学中,我会增加学生主动探究部分。比如学习《蜗牛》这一节课,我会提前问学生,你们自己回去找找看,哪里有蜗牛,找到就带来教室。结果大部分同学们都找到并带来了,然后我引导同学们观察蜗牛的结构,蜗牛运动。同学们也能够带回家养蜗牛,观察蜗牛吃食物。因为是自己找的,大家都很认真地观察,也很悉心养小蜗牛,两节课都是以学生的观察交流为主。这样的课堂比较受欢迎,充分地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
又比如在二年级的《起点与终点》课前,我没有按照书本的要求,为同学们提供纸蛙,而是第一节课教学生自己折一个纸蛙。二年级的学生对折纸很感兴趣,折得都很认真,折好以后也练习了让纸蛙跳起来。这样第二节课大家对自己的纸蛙很熟悉,懂得怎么让它跳得远,不需要老师再去强调了。学生感觉自己做的纸蛙很会跳,这样第二节课的比赛完成得既快速又高效。这节课格外的受欢迎,学生的主动作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小学科学倡导以学生探究性的主动学习方式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小学科学课重在发散学生积极探究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用具是探究学习的重要道具,对发散思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没有教具或者教具有限的课堂,教师的自制教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思维。
在六年级《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纸的宽度和厚度会影响纸的抗弯曲能力。我在课前准备了“一”形、“口”形、“O”形薄纸板,让学生猜测哪种形状的薄纸板抗弯曲能力更强,还有哪些形状的纸板。学生看到这么多形状的纸板,思维一下子从“一”形中跳出来,想到更多的形状,比如“U”形、“工”形、“W”形,我又留好时间,让他们自己折不同形状的纸板,看哪种抗弯曲能力强。这节课的自制薄板为发散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在六年级《用纸造一座桥》的学习中,我先拿出自己用木棒和纸做的各式各样的桥,让学生利用自己带来的报纸和木棒做一个桥。学生看到了模型,脑子里大概就有了很多关于桥的设计,思维一下子拓展开,接下来同学们都专注地完成自己的桥。我们还利用结束前十分钟来评比谁的桥更坚固,回忆这个单元关于桥的知识。自制的桥对于启发学生主动探究起了很好的作用,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思维。
自制教具无论是在导入环节,还是贯穿整堂课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科学有效的教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体意识,发散探究性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它能帮助形成主动学习,热爱科学,提高学习效率,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良好科学学习氛围,是教师教学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