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计算思维 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2018-11-30 02:26黄岫云
名师在线 2018年26期
关键词:IP地址笔者分析

黄岫云

(江苏省海安县南莫中学,江苏海安 226681)

引 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引导学生步入信息时代的主要途径。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增强他们的理性分析认知能力,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任务。计算思维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要求从多个抽象面进行思考,基于技能但又不是对技能简单而机械地重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信息化社会,提升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1]。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计算思维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问题驱动,提升理解能力

计算思维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启发式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在不确定情况下对问题的理解、思考和迁移能力。将课程内容中的重要知识点以提问的形式引出,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学会从整体上对问题进行把握,逐步展开深入探究,在系统性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加深对逻辑思维的认识。

比如,在教学高中信息技术“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一节时,为了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开放系统互联参考OSI模型的分层结构,借生活中常见的运输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类比分析。笔者首先提出总的目标:“现在有一批水果要运输到罗马,为了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应具备什么条件?”大家都能想到的是,首先要有一条从出发点通向罗马的路,不管是铁路还是马路;但是路有了,如何保证这条路是畅通的,不会走进死胡同?路永远不会只有一条,如何保证选择一条最快、最省钱的近路?近路有了,又如何保证这批水果不被偷、不被抢,将水果原封不动地送到目的地?实际上,这些问题都代表了OSI模型由下而上各层的功能作用。笔者组织学生对以上问题依次进行了作答,并讨论与OSI模型的对应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各层应具备的功能,然后笔者给出更专业的解释,通过对比,体会网络中数据运输的语言规则。

二、分析案例,提升应用能力

计算思维能力直接体现在对知识技能的应用上,能否学以致用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因信息技术的课时少、知识内容分散以及部分章节比较抽象,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效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选取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能够兼顾理论与应用,并且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比如,在教学高中信息技术“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一节时,需要讲解如何设置两种入网方式。单纯地展示模拟拓扑结构图,学生的兴趣不浓,笔者于是引导学生以自己家中的网络设置为例, 观察、研究并学习自己家中电脑是如何上网的,并且初步绘制相关的线路图。因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上网方式,笔者于是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将自己的研究过程以及结果线路图分享给其他人,并对大家提出的几种入网方式进行汇总;随后派出学生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将本组最终的讨论结果绘制在黑板上并进行必要的解说,由笔者进行纠正和评判。最终学生总结得出了两种接入因特网的方式:家庭拨号接入因特网以及通过局域网接入因特网,并了解了两种入网方式所必需的前提条件。

通过列举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便于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够加深对课堂知识内容的印象;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了解到网络在生活中的实用之处,燃起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学习热情。

三、逐步分解,提升解题能力

计算思维培养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何选择最恰当的方式,使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对学生的一大考验。学会分解问题,将问题由小到大、由内而外地进行逐级分析与思考,注重每一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更快地解决每一级的小问题,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提升对整个难题的解题效率。

比如,在教学高中信息技术“IP地址及其管理”一节时,因IP地址的格式、分类、特点等知识内容繁杂而陌生,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一次性地讲解所有相关知识,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它们消化并掌握。为了提升课堂效率,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分块学习,将整个IP地址的学习任务分成几个相辅相成的小部分。笔者首先让学生对IP地址的格式进行掌握,包括IPV4书写规则,十进制与二进制之间的相互转化等;在学生基本认识了IP地址之后,接下来学习IP的分类,以身份证为例让学生体会为何要对IP地址进行分类,以及如何进行分类等;接下来就要解决IP地址如何使用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分块学习,连带性地将IP地址的所有相关知识进行综合掌握;笔者随后向大家介绍如何使用IP地址上网,这时候需要哪些必要的东西,学生通过查看电脑中无线网络连接属性,发现不仅仅需要IP地址,还要知道子网掩码、默认网关、DNS服务器等一系列数字,进而分析这些地址之间的关联,为学习由IP地址推导子网掩码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通过将大的学习目标拆分成几个相互关联的小目标,减轻了学生阶段学习的压力,提升了知识掌握的效率。这种思维方式正是计算思维所衍生的,考验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处理方法与能力。

四、组际协作,提升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也是计算思维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上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不受约束的,为了避免在同步学习时出现竞争,需要培养他们在协作中共同掌握知识的意识。小组之间分工明确,共享学习资源,良好的组际协作关系能够汇聚每个人的优势力量,提升整体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教学高中信息技术“建立主题网站”一章时,通过对本章内容的简单学习,学生逐渐了解了一个主题网站建立的基本流程,主要分为规划、设计、实现与发布管理四大部分。为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笔者鼓励他们共同建立一个小的主题网站。网站的建立是一个非常烦琐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学生合理分工,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笔者首先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组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比如,规划组需要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与选题;设计组负责栏目和版面的风格设计并收集相关素材;实现组要制作网页,建立站点和超链接;管理组着重对站点进行测试、发布以及后期的维护。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所属组别;同组成员经过共同讨论,合理分配相关任务,互帮互助,并定期进行汇报总结。最后,四个小组分别展示了各自任务的完成情况,将结果汇总在一起便完成了整个主题网站的制作。

协作的理念将每个学生连接在一起,共同思考、分析与执行,考验每位学生的合作、分享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学会了汲取他人思想的精华,对自身思维方式的转变、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益处。

结 语

总之,计算思维所重视的是学生思考、分析以及解题的思维过程,因此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的思维方式,采取一系列灵活而生动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逐步提升其综合信息素养,从而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IP地址笔者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老师,别走……
分析:是谁要过节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回头潮
公安网络中IP地址智能管理的研究与思考
《IP地址及其管理》教学设计
计算机的网络身份IP地址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