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南塘中学 刘晓刚
新时代的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追求“低投入、高产出”这一教学效果,这也是老师进行可持续教学或者说与时俱进教学的必经之路。老师需要明确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过时,难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需要不断革新教学观念及理念,深入研究、探索与把握教材,找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创新学习与发展奠定扎实基础,真正符合素质教育时代的发展需求。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总是坚持应试教育路线,老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总是将自己放于课堂的核心位置,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整个课堂教学中实施的都是灌输式教学模式,不断向学生灌输自认为的教学重点知识,未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学生只能不断被动接受。有些老师怕学生对重难点无法理解到位,又会进行细致化的讲解与分析,进行纯理论知识的不断灌输,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必会难以展示和培养;其次,老师在课堂中设计的课堂提问环节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即使学生进行回答也是敷衍性的回答,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无法得到培养,自然意志品质也无法有效提升,加上老师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较差等原因,使得教学只是单纯地流于形式,不存在实质性的教学意义;最后,部分老师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常存在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况,不能从数学来源于生活中这一视角来设计教学过程,而总是围绕教科书进行自说自话的教学,同时课堂教学中缺乏有效的互动,作业布置也仅停留于课后习题的布置中,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局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最终只会导致一个结果,即教学效果不明显。
师生是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老师重新对自己的教学地位进行定位,将自己放于引导者、组织者与指导者的位置中,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首先,初中数学老师要采取以情施教的策略,即只要进入到课堂的一刹那,就要情满课堂,以此来循序渐进地发挥其启人心智与智慧的效果。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课堂中出现突发情况,老师需要灵活应对,或者另找时间对调皮、犯错的学生耐心解释,用实际行动和真实的情感不断感化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氛围中浓浓的期待与爱,增进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真正喜欢上数学课程,愿意配合老师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参与讨论活动,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更灵活地掌握知识,为后续的灵活运用奠定基础。
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必然离不开教学情境这一教学手段,尤其是对于班级中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如果不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那么他们今后的学习会越发困难,长期如此,很有可能会出现学生直接放弃数学知识学习的情况。对此,老师可以尝试运用情境教学法来解决此难题,给学生创造出与课本知识相近的形象教学情境,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产生想要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欲望,感受数学知识学习带来的乐趣。
比如在学习“点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设计此种情境:小明、小丽和小华三人在进行赛跑,但是赛道中出现了三条路,学生们,你们觉得站在哪个赛道的人可以夺冠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小丽会获得冠军。”并且解释道:因为她所处的位置和终点线处于垂直状态。在此种情境中,学生能够很自然地加深对此知识点的理解,有益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运用知识。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有极强的好胜心,老师需要抓住学生此特征来开展教学,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并将竞争机制融入其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相互启发、补充与评价,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设计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异同点的小组活动,并设计出不同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主掌握这两个知识点,后续更灵活地运用到解决问题中。
数学作为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课程,需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实际教学中需要先明确教学效果差的原因,从重新定位教学位置、创建情境、合理运用小组合作方式等方面着手,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