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2014年12月,开始做“雅和语文”。那时候,是在我的教室里,我工作的学校里,做“雅和语文”的阅读教学课堂实践研究,做到今天,仍在路上。什么是“雅和”?最初的想法是做儒雅平和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研究。追求简单的课堂,大气的生成。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尽显优雅的微光。我想文化也好,气质也罢,是可以耳濡目染到我们的学生的,因为小学生最擅长的便是模仿。
行走的路上,我亦爱上作文。我想,作文也是应该具有“雅和”特点的。作文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写真话不假,但我们依然要在吸引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教给他们写作的文明与优雅。作文教学不应是痛苦的过程,不应是师生相爱相杀折腾技法的练兵场,而是温情和谐的,我们可以一起在作文教学中成长,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大家一起来讲故事,写故事,学作文。
行走的路上,我评上了特级,当了一个城区规模学校的校长。利用校长的特权,给自己分了一个教学班,依然教语文课,教学生们写作文。不同的是,我有了一个更大的研究团队,全校近50名语文教师都是“雅和作文”研究团队的成员。市县各地近30名骨干教师加入我的名师工作室,研究团队日益壮大,我们公益送课、送讲座到各个乡镇学校,邀请各兄弟学校来我校参加大型作文教学公开课活动。“雅和作文”的理念与实践辐射到市县区2000余名教师。我们的坚持,自己想来都很欢喜。我们的愿景是,就让这优雅文明、和谐芬芳的“雅和作文”花朵,淡淡地弥漫,浅浅地开放,悄然在学生生命的心田里留下一缕入心的芬芳,即可。
一、激发动机,让课堂实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试问自己,最爱说的是哪一类话?这可以立刻回答,我们爱说必要说的与喜欢说的话。语言的发生,本是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的,自然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如果既不是表白,又无关感兴,那就不必鼓动唇舌了。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的,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
而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作文是一件让儿童焦虑的事。因为没有与生活的勾连,他是不愿意去写的。
我们成人的写作有很多的实用性或是明确的目的性,比方说,每天坚持写文章发至微信公众号,这就是写作的实用性,亦是写作的动力。再不济,在郁闷烦恼时,写一篇小文给心灵输入一些安静之气,也是实用之需。
所以,我们激发孩子的写作动机,一定要使儿童的作文具有实用的目的。正如成年人一样,儿童也不愿意仅仅为了寫作而写作,必须将他们的作文与其他的活动联系起来。例如,你要他写一首诗,应该让他知道如果写得好,这首诗将刊登在教室里的作品壁报上。你要他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应该使他相信,这个剧本将在学校报告厅里公开演出。
我的一个同事就做得很好,五年级的时候,她对学生们说,在五年级的期末,我将为大家办一场课本剧表演汇报会,就在学校的大报告厅演。学生们那个主动劲儿让她难以想象,从第一学期开始,孩子们自己分小组写剧本,一遍遍推翻重来,道具、服装,悄悄准备,暗地里比较哪个小组做得好。到了第二学期期末,课本剧表演报告会上演的时候,老师感动得热泪。我也看到了老师在博客里写的感慨长文和配发图片,孩子对剧本写得用心,演得出彩,用一句话来说不为过:“孩子们的演绎,惊艳了时光。”因为实用的写作目的,孩子们的写作成为自我的享受,因为有叶老所说的“欢喜与感兴”,老师的长文也发自内心畅快流利地汩汩而出了。
二、从写完整的故事开始
去年开始,我回到了一年级教语文,和部编教材一起成长。在教学中,我就发现,低年级作文教学是有碎片化倾向的,我们在教儿童说话的时候,总是会强调:“要把一句话说完整。”但在写的时候,写作的要求往往降低了,只要求写一个片段,没有加上一个重要的提示:“请把事情写完整。”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用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的理论来分析一下。列昂捷夫的理论有三个基本概念:“活动”“动作”“操作”。让儿童一开始就写完整的文章,就是要让他们认识到作文是有价值的,它是可以向别人传递一个完整的信息,或者表达自己一个完整的意思。
这种写文章的过程,就是“活动”。这项活动中有两个“动作”:一个是产生文章思想内容的动作,一个是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动作。当老师让学生学写完整的文章时,“动作”中的一系列“操作”便开始了。学生在操作中会遇到困难,比如,他不会打标点符号;比如,他的错字连篇。但这又何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累积,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是能很容易地修正过来的。但在传统的低年级作文教学中,是从局部入手,过于强调文从字顺与正确性,却忽视着整体意思的表达与陈述。于是“只见枝叶,不见大树”。儿童说话的局限性开始产生,老师潜意识里在暗示,不用说那么多,只要说通顺就行了。其实每个儿童都拥有一定的词语储备及决定这些词语意义和作用的经验。教师应该帮助儿童更好地整理自己的感性和理性的经验,并在经验和语言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
格鲁吉亚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发展书面语言必须和发展口头语言同步进行,必须通过口头语言的训练来创造书面语言的先决条件。所以让儿童说完整和试着写完整之间要统一起来。
我在低年级的作文教学当中,对学生的要求是比教材内的要求相应拔高的,我们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从一年级上册学拼音开始,我就要求学生看着插图说完整。刚入学的时候,学生的确不会说,经常是在我的提示下,一点儿一点儿类似于挤牙膏般,一点点地加以完善。如今二年级上学期,孩子们已适应了我的作文教学方法,拿到一幅图,从上到下,或由近及远等,已经学会力求完整地描述。在写作的要求上,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看图写话,我便是要求学生把一件事情写完整,还可以加上自己心情的表达。当然,连成一片无句读的文字,词不达意的错别字,让人改得要生发心绞痛。但这就是完整的书面表达成长的过程。一年初见成效,我的班级里学生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明显高于一众平行班。
三、大家一起讲故事
儿童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儿童最喜欢的文艺创作就是写故事。那我们不妨把作文当成故事来教,勾连生活,勾连想象,在设定的情景中,让孩子在欢喜中,不知不觉去完善书面语言的表达。让我们润物无声地教作文,在故事的温情或诙谐里娓娓道来。
美国学者哈雷尔曾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低年级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没有本质区别,这两种语言活动的本质差别在少年期才出现。”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教会内容阶段,第二阶段——文字修饰阶段。
口头语言对事物的描述往往十分概括,不讲具体特征。相反,让书面语言发挥功能的条件要求书面语言必须详尽描述对象的各种特征。随着识字量和阅读过程的自动化,书面语言会逐渐从口头语言中解脱出来,开始具备它所有的一切比较特殊的品质。
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我们要逐渐教学生一些方法,开始学会文字的修饰。在看图写话《带着月亮去散步》的教学中,一位学生写道:“夜晚,我看见月亮很孤单,于是我牵起她的手,和她一起在夜间漫步。我走到哪儿,月亮就跟到哪儿,月亮照亮我前方的路。”这样的书面表达是流畅的,学生也把自己带入了温暖的情境中,但似乎还不够。我和学生说:“那就让我们和月亮一起去散步吧,我们……”
出示:走过( )的山坡,看见小鸟在( )安睡,来到( )的小河,照一照镜子。穿过( )的草地,听见( )在低低地唱歌。
学生在这样填空式的书面语言训练中,积累着词汇,丰富了语感,审美的种子在心灵深处开始播撒。用故事化的语言,用情境化的场景,我们和学生共同成为故事的亲历者。
四、在自然的文字中优雅
近些年来,在写作教学领域中,“真话作文”很是盛行。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写什么写什么。于是真话有了,审美意识却差强人意,文字变得很糙,甚至粗俗。如果以博学生的哈哈笑點来激发写作动机,那就违背了写作教学的初衷,且有失偏颇。
叶圣陶先生在《怎样写作》一书中说过,既然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且乎生活的实况,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作文中的“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
这些文字读下来,是不是为叶老的预见感到震撼?如果写作教学也过分的娱乐化,那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从何培养而起?那些学生脱口而出、汩汩流淌的,通俗或不雅但顺畅的文字固然真实,但这仅仅是写作的起点,如何引导,我们要问自己:“然后呢?”可是很多时候,幽默处、爆笑处戛然而止,没有最重要的“然后”。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所做的“雅和作文”就是在追求“然后”之后的皈依与优雅,追求中国式民国君子的气度与文化。我们认为“优雅”与“幽默”从不违和,不需要卖尽力气地吐槽点,而且“一槽到底”,要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起点,找到情感的新的生长点。
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作文《与父母沟通》一课的教学中,我就是这样去操作的。先让学生们吐槽自己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让人难以忍受的言行。学生们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纷纷抱怨父母的不是。继而我话锋一转,和学生一起选择“直线型”的交际活动——书信的方式来与父母沟通,从而学会在温情的文字中去理解父母的不容易,接纳父母的不完美。从教学的起点走向生长点。
五、在和谐的合作中创造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更多采用的形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课后评讲。老师始终是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出现。我们提倡教师不仅是作文教学的指导者,更是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师生成为一个融合的、和谐的、共同生长的学习共同体。
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中写道,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严格地来说,自己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地说出,只有自己知道,所以文章请旁人来修改,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
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同题异构,不仅用教师的下水文来指导学生写作,更要和学生共同探讨彼此文章内容、方法的高下,然后再进行自我修改。因为很多的时候,教师的下水文不一定胜过学生。儿童从儿童视角出发的文章更有真实性,且更动人心。
这种合作还可以衍生为合作写作。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完整的作文。学生完成开头等相对简单的部分,老师引导完成相对有难度、有提升梯度的部分。我在看图写话《带着月亮去散步》的教学中,就是与学生合作去完成。在前面的叙述中有写到。慢慢来,一起写,师生共同写作,也是从容而美丽的享受。
六、与阅读教学亲密接触
我们“雅和作文”的教学研究是从“雅和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实践研究中生长出来的。在阅读教学课程里,文本内容与方法的教学应是和谐一体的。教学中,我们从不能将二者进行剥离。情感与技能是交融的、不可分割的,一旦偏离,语文教学浓烈了工具性,缺失了语文味,语文将索然无味。我们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写作,是一件很自然的、水到渠成的事情。《语文教学论集》中有阐述:作文教学也是需要有改进的。主要的原则应该是密切地结合阅读教学,因为只有把语言的运用(写作)建筑在语言的吸收(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必须让学生多开口,勤动手,这也得密切结合阅读教学。
仅仅依靠一周两节作文课,是很难教好学生写作文的,作文教学的触角在语文教学的点滴之中。在二年级上册阅读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中,第一自然段写道:“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我们可以借此契机强调用词的准确性:( )的脑袋、( )的身子、( )尾巴,构成了小蝌蚪。我就此安排了一个片段描写:请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准确描述李老师的外貌。我幽了一默,笑称:“一定要写得像我,千万别写成了怪物。”果不其然,有小朋友想美化我,却词不达意:李老师有一双金光闪闪的眼睛,一个大大的鼻子……令人忍俊不禁。我再次强调引导,要写得像我,要准确,有“我”的特点才好。学生们合作讨论,把各自的描写进行整合,于是有了以下的描述:“李老师有一双神采奕奕、会说话的眼睛,高挺的鼻梁,口才极好,出口成章。一条干净的马尾辫梳在脑后,甩来甩去。”
这样研究后的描述,用词的准确性有了,人物的外貌特点有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动词的恰当使用等都出来了。这就是结合阅读教学现场生成的灵动。不需要多讲方法技能,儿童最擅长的是模仿,最好的学习状态是语感的自然生成。而且我极赞同潘新和教授的观点,所有的阅读及语感的习得,最终都会落实于写作上。多读一读,想一想,再下笔写一写,合作议一议。书面语言的写作也就不那么生硬困难了。而且,《写作论》提出,对于初学写作的儿童来说,首先强调的不是生动,而是准确。没有必要追求漂亮的字眼或者掉书袋,刻板而造作。
朴素的文字最好,语体文最高的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自然亲切。我喜欢极了林清玄和龙应台的文字,那淡淡的雅致、浅浅的语言、宁静的平和,读着,就钻进了人的心里,舒服,动人。我想,这也是我做“雅和作文”的追求,希望能触动到我和学生们生命的成长,能启智彼此生命的灵秀,恰如浅浅一湾清水悄入心田,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