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潇
摘 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呈现出来的生成性资源有时会被教师有意或无意淡化,使信息技术教学缺乏生命与活力。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并恰当地运用好课堂生成性资源,才能实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灵动的光彩。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生成性资源;误区;解决策略
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操作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的结果经常会偏离教师预设的轨道,这些随机显现出来的信息以及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互动形成的各种状况都有可能成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这便是生成性资源。然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常常被忽视,难以发挥其作用。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生成性资源存在的误区
1. 教师拘泥于“预设”,使“生成”被淡化忽略
有的教师在教学时总是按照自己的预设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果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去操作,出现了不同的思考,提出了预想以外的问题,教师便会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拉到自己设计好的“路子”上去。这不但无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权利,忽视了学生的认识和体验感知,最终毁掉了生成性资源生发的土壤。
2. 缺乏实质性的课堂互动,使“生成”徒有虚表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运用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这本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因为教师的安排运用不得当,使这些方法成为花架子。比如有的教师运用学生合作讨论的时机将自己的想法渗透给学生,汇报时看似学生对答如流,实则学生不过是按照教师的安排所做的表演,并没有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都徒有虚表,又怎能生成可贵的教学资源呢?
3. 教师缺少必要引导,使“生成”迷失目标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认为生成越多越好,便放手让学生去“创造”生成,从而使其游离于课堂教学目标之外,结果不但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还使课堂教学失去了必要的控制,那“生成”对于教学来说便是南辕北辙、得不偿失了。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生成性资源的教学策略
1.“美丽的错误”生成意外资源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在操作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要清醒地辨别这种错误是否可以作为生成性资源,为教学所用。如果可以,我们不妨将错就错,把教学中的小意外变成珍贵的资源,使教学水到渠成,事半功倍。比如执教“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一课,要学习复制、移动的操作,学生易混淆。教学中我提出问题:“能不能像魔法师一样多变出几条鱼来呢?”很快就有学生举起手来:“我知道,是复制!”于是我选择一个学生来演示操作,可是他一上来就把小鱼“变”没了。这时有学生喊:“你点错了!应该选‘复制,你选成了‘剪切!”这时我顺势一问:“那你们知道复制和剪切都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不同吗?”学生纷纷举手道出自己的发现,我就在此时进行归纳总结。课前本来看似复杂的教学难点,经过这一错反而轻松解决了。
2. 有效的情境生成合理资源
有效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因此,如果能在教学时创设有效的情境,引起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那么便能在这种情境中生发出有效合理的资源。例如“悟空变变变”一课,知识点多且碎,如果逐一讲解,必定使教学无重点,于是我紧扣学生耳熟能详的《西游记》这一故事,化繁为简来设计教学环节,将零碎知识点有机整合,比如通过让学生把金箍棒变长并放到孙悟空的手中,来学习选定、移动、扩大缩小的方法。在这种情境的串联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原本枯燥的技能学习。
3. 学生质疑生成有效资源
實践操作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头戏,很多问题也只有这时才能显现出来,而这也正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质疑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契机。如在教学“我是一个小管家”一课讲到“移动文件”时,有的计算机默认是“幻灯片”查看方式,一张大图片把窗口占满了,而其他文件在下面排成了一排,学生由于平时操作经验不足,无法实现“在空白处点击右键”。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中对此有疑问,教师就可以在此时讲解几种“查看”的方式,使课堂资源得到再生。
总之,教师只有充分挖掘课堂生成性资源,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