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大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

2018-11-29 02:33:30王向红
关键词:第二课堂要素育人

王向红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室,浙江温州 325035)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仅体现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上,更体现在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完善的综合能力上。社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当前高职界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系统方法,使相对独立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整合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大课堂实践育人体系,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一、高职院校大课堂实践育人意义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系统论作为现代哲学思维的基本范式之一,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最早提出,他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要素的总体。”[1]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总的来说,系统是由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在现代高度组织起来的社会,复杂的系统几乎无所不在;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会形成一种系统。这个系统的组织建立、有效运转就会成为一项系统工程。”[2]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系统论不仅指引人们揭示和探究系统的一般性质和运动规律,促进现代科学的发展,而且为研究和考察现实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也为推动现代社会中各种复杂问题有效解决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尤其是为高职院校大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往研究问题,一般以单个事物为中心,将该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复杂事物,各个击破,加以解决。系统分析方法却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针对高职院校大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别开生面地为其提供有效的系统思维解决方式。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大课堂实践育人的复杂性。

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3]。实践育人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途径说”——实践育人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途径,“从属说”——实践育人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工具说”——实践育人是为了锻炼学生能力的方式之一。在总结以上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实践育人,是指以学生在第一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结合专业所学所长,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开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各种认知实践、专业实践和顶岗实践活动,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促进他们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培养的新型育人方式。

系统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大课堂实践育人,理论上创新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实现了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各环节相互配合,协同运作,指导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活动有效开展。在大课堂实践育人过程中,实践育人与专业教育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它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实训、实习和就业、创业等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院校开展大课堂实践育人工作,应当充分了解实践育人在学生成长成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系统方法,将实践育人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育人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的设计和实施上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特殊要求有机契合,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大课堂实践育人三大要素

系统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每个要素在系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各要素相互作用下构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是各要素的统一体,要素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如果整体失去了某个要素,它的性质将发生变化,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4]。

高职院校大课堂实践育人中包括诸多要素。所谓大课堂,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总称。第一课堂一般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课堂,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系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一课堂既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养成教育的主要渠道,侧重于课堂的基本秩序和教室、实训室等基本文明行为规范的确立,先进学生典型的树立,旨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优秀学生群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课堂是指校内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类学校教育活动,一般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等内容,旨在促进学生将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第二课堂侧重于课外技能训练和各类素质拓展活动的有效实施与开展,旨在通过有计划的一定数量一定时长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第三课堂是指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依托校外资源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第三课堂侧重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利用校外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的企业运作或社会事务处置,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系统能够正常运行,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能够正常运行,需要借助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资源作为高职院校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内资源是指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学校内部的能够被开发、配置和利用的,具有实践育人信息、功能和价值的,符合实践育人的要求的各种要素及条件的总和,既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人力资源,也包括学校基础设施、校园环境、图书馆、教学楼、实训室、实验室等。校内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专业技能与技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外资源是高职院校大课堂实践育人系统中的重要要素,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单位、农村、社区等各种资源总和,其中,对于高职院校大课堂实践育人来讲,优质的校外资源主要来自校企合作紧密的明星企业。学生到企业开展生产实践实训活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从课堂走向企业,与社会接轨,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并根据系统功能依存性和逻辑统一性的要求,协调存在于系统整体之中,服从系统整体的目的和功能。在实施大课堂实践育人过程中,第一与第二课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第二与第三课堂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第一课堂为第三课堂提供指导,第三课堂为第一、第二课堂提供信息与成效反馈。第一课堂养成的学习习惯,既促进学生在第二课堂的自主学习顺利开展,也指导学生在第三课堂实践过程中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进入工作状态;而第二课堂养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反过来有助于学生在第一课堂遵守和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帮助学生在第三课堂实践过程中实现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大课堂实践育人是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第一步,加强校内优质资源与校外优质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共享,构建大课堂实践育人体系,既解决了企业对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又实现了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高职院校大课堂实践育人体系构建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各要素为了达到一定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整体,当构成整体(系统)的部分(要素)之间的主要作用表现为相互协同而不是相互抵消时,可获得较之于部分单独存在而更大的收益,即获得1+1>2的整合效应。因此,系统各要素有序的组合,相互协作,可使系统功能放大,并促进系统结构的演化和优化,进而使系统目标实现最大化。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大课堂实践育人从学生招生到培养再到就业工作形成了一个系统工程(如图1所示)。招生是高校民生工程,是学校生存、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就业是一个质量工程,反映学校整体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招生质量影响培养质量,培养质量影响就业质量,就业质量影响招生质量,他们是循环回路,招生就业是进口出口,培养是核心。大课堂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有机地整合,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对系统内各要素进行重新设计、加工、组织,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动互补、互通有无,在校内优质资源和校外优质资源共同作用之下,使三大课堂育人功能和作用发挥最大化的一种新型育人模式。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是提高高职院校大课堂实践育人水平的重要途径,本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实习实践、研究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促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实践育人目标的实现,有效推进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高技能水平,在大课堂教学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的培养。因此,必须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课堂教学,将大课堂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进行一一整合,使相对独立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整合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而构建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大课堂实践育人体系。

图1 大课堂实践育人体系示意图

首先,大课堂教育目标的有机整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理想、职业素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延伸。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根据不同专业群的特性,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整合,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各施其职,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党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要的,具有良好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站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从政治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技能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出发,综合考量制定大课堂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育人成效。

其次,大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角度出发,通过与第一课堂对接,举办讲座讲堂、组建学生各类兴趣小组、组织实施各类学生竞赛项目等,开展以专业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教师(含专业教师、辅导员、实验技术人员等)与教师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形成协同学习模式[5]。专业课程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第一课堂,必须向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延伸,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中做”“做中学”,做到活学活用。对教学内容整合进行全方位的设计,运用项目化、专题化、模块化教学设计,打破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相对独立的状态,将三大课堂整合为一个大课堂。第一课堂在开展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第二课堂的活动教育和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在开展活动教育的过程中,结合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和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第三课堂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和第二课堂的活动教育,从而使三者教育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再次,大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第一课堂表现出强劲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客观上需要与第二课堂实现有效对接和双向互动;第二课堂的能力塑造,迫切需要第三课堂的实践检验和完善提高。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协同,课内与课外协同,校内与校外协同,使高职院校实践育人落到实处。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探索大课堂教学新方法,改变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验,全面开发课内活动体验式、课外理论渗透式和校外实践养成式的教学方法,将大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让“教、学、做”贯穿于大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把专业认知(理论)-专业活动(取向)-专业实践(行为)-专业习惯(养成)-专业命运(未来)等环节联系起来,让大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要善于从实践中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增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6]。

最后,大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机整合。“考核评估是检验实践育人工作效果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一种促进手段,可以有效推进工作开展,提升参与者的积极性与责任感,最终促进工作质量的提升。”[7]因此,没有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很难有效推进教学改革,推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教学活动开展。通过与第一课堂对接,结合专业学习,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将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教学活动融入到大课堂教学的整个评价体系中来,对大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全面的整合,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教学和第三课堂校外实践教学。通过有机地整合,对学生在大课堂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成绩,按照课内考核成绩、课外校内活动表现、校外实践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对三大部分考核内容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量化,全面反映出学生在大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最终确定总评成绩。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要素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 03:23:30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22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 12:16:45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6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