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仁 (广东省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 广东珠海 519001)
课外作业是学生学习活动中除课堂教学之外的又一个重要阵地。高中学生每天有大量的时间在课外作业中度过,因此课外作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习质量的高低。
课外作业是学生相对自主的学习阵地,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外作业能够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巩固和完善生物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引导学生在相关问题背景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及规律,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及实践活动中完成学习。作业过程中需要学生去搜集和处理信息,更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思维与合作交流,这也是现代人才的基本素养。
为保证样本的全面性与均衡性,课题组在全市20所普通高中学校中选取了市一中、实验中学、市三中等5所高中的高一、高二、高三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自编问卷对生物课外作业现状进行了本次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369份,其中高一479份、高二474份、高三416份。本次调查主要针对课外作业的类型、容量、有效性、学生对作业的态度与要求等方面,旨在了解我市高中生物课外作业的基本现状。同时,在问卷调查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开展师生访谈,探寻相关问题的原因。
2.2.1 课外作业类型及学生对课外作业的满意度
利和皮瑞特两人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主要有练习型、准备型、扩展型、创造型4种类型。多种类型的课外作业能从不同方面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课外作业的兴趣和态度,直接决定了完成作业的质量及效果。本次调查中,学生对课外作业类型及其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课外作业类型及其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表1数据表明,高中生物课外作业类型非常单一。3个年级的课外作业几乎只有学校征订的教辅资料,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一情况更为突出。课外作业以练习型为主,以创新性、实践性为特征的扩展型、创造型作业非常少见。与此相对应,学生对课外作业的满意度很低,高年级尤为突出。师生访谈表明,高考应试压力是课外作业类型单一的主要原因,而作业类型单一以及重复机械训练是导致学生对课外作业缺乏兴趣的关键因素。
2.2.2 课外作业时间及其有效性
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课余时间有限,每天学生要完成近十个学科的课外作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考虑作业的容量及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适当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和完善其学科知识体系,训练和提升其关键能力,进而落实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这是每位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次对课外作业时间及其有效性的调查结果见表2。表2数据表明,除高一外,超过一半的学生需要1 h左右才能完成生物课外作业。访谈发现,大容量的机械重复以及学生对作业类型、内容缺少兴趣等,是导致完成作业耗时过长的主要原因。同时,只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课外作业对其学业成绩很有帮助,且这一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较低,说明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较低。教师对课外作业缺少针对性设计,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用同一本教辅资料,如此缺乏针对性且形式单一的作业,其有效性必然不高。
表2 课外作业时间及其有效性的调查结果
2.2.3 学生对课外作业的要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外作业中更是如此。教师设计与布置课外作业时,既要考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要兼顾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与需求。忽视学生需求、缺少针对性设计的作业布置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也无法实现课程标准的目标与要求。学生的能力发展、素养提升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便是空谈。学生对课外作业要求的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学生对课外作业要求的调查结果
表3数据表明,超过60%的学生对机械重复类课外作业表示反感,另有20%左右的学生对过高难度的作业不感兴趣,且不同年级间没有明显差异。同时,多数学生期望课外作业难易适度、形式新颖或联系生活、体现开放探究。学生的要求正好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反映了学习的真谛。单纯借助教辅资料的练习型作业并不是课外作业的全部,扩展型、创造型作业更体现了学生的需求。
综上所述,目前高中生物课外作业存在着形式单一、机械重复、容量过大、缺乏针对性以及脱离自然生活等诸多弊病。形式单一的机械重复训练挫伤了学生学习兴趣,打击了学生学习热情。大容量的练习作业侵占了学生过多的课外时间,使他们丧失了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出现思维懒惰,缺少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情况。学生远离自然生活,就难于形成生命观念,难于运用科学思维方法、通过科学探究过程去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等,也失去了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意义。这样的课外作业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影响了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这需要教师做出改进和优化。
依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通过教学实践,初步构建了高中生物课外作业基本框架(图1)。该框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出发,实现了学习的有意义重复、渐进及深化,改变了传统课外作业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该框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图1 高中生物课外作业基本框架
课外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不能随意,要有针对性。教师要依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设计课外作业。教师不能照搬照抄课外作业,要有针对性地筛选和改编,甚至需要针对特定学生和特定需求进行原创。另外,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课堂到课外、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思维规律。课外作业既要巩固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要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教师通过必要的提示搭脚手架,帮助学生自主总结提炼生物学概念和方法规律,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中由表及里层层推进,逐步触及事物本质的学习成就感。好的课外作业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实践表明,大容量的机械重复训练不仅效果不好,而且学生还会为了完成过量作业,逐渐养成应付作业的态度和懒于思考的习惯。对这样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感兴趣,也无法达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不可能是有意义的学习。
好的课外作业要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不仅仅是完成作业本身。因此,作业选择或设计应体现以下特征。
①课外作业要富有针对性。作业设计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源于教材及生活,适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
②课外作业要富有可变性和可拓展性。作业不仅仅是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更要有向相关知识点进行延伸拓展的可能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③课外作业要富有可引导提升性。高质量的作业,完成作业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探究的过程,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拓展和思维训练,改善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3.1 书面练习
在高考的大背景下,书面练习依然是课外作业最主要的形式,书面练习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教师需要改变课外书面练习布置的随意化,要控制好作业量,要增强针对性,要提高质量,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在课外的有效延伸。较为可行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实际对教辅资料的习题进行精选,并辅以特定需求的改编,教师也可以自编书面练习。
3.3.2 读书笔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教学进度和课时的矛盾以及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经常会出现好像听懂了但不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究其原因,学生并没有把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实践表明,传统的书面练习并不能完全有效解决学生知识内化的问题。学生必须要亲历生物学概念的构建过程、原理和规律方法的推理及归纳总结过程,方能完成有效的知识内化。通过教学实践,整理撰写读书笔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读书笔记的核心是学生将对于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及规律的理解感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读书笔记不拘泥形式,可图、表、文字等多种表达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长期坚持这一过程,就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富有亲身思维体验的知识网络。这样习得的知识是可靠的,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读书笔记要有留白,要不断补充,要长期坚持,逐步形成知识体系。读书笔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改变学生过度依赖教师、教辅的不良习惯,最终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3.3.3 试题分析
考试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检阅教师教学的效果,并及时改进完善和解决问题。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能让师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修补,进一步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并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考试测验以试卷讲评作为终点。这样做的结果是查到了漏,但没有补到缺,没有真正达到考试测验的目的。因此考试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依据试卷讲评,找出有困惑的问题,回归教材并分析错因,撰写试题分析并进行变式练习巩固。
3.3.4 生物绘图与模型制作
生物绘图与模型制作不仅是高中学生生物学习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生物绘图与模型制作的过程是学生通过直观简约方式表达生物学观点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模型构建的方法进行学习的过程。一些学校组织这一类型的比赛,参与度非常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3.3.5 实践探究活动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要求,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对生物及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多种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作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等。可见,开展科学实践探究活动对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极为关键。实践探究的活动过程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学科学,用科学”,活动促使学生用生命观念对生物学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释、判断与评价,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我市部分学校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践探究活动,比如,深入社区及学校进行饮食饮水与遗传病调查,平沙镇平塘河综合整治调查,水培观赏植物,酸奶、泡菜制作,开展“高温对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珠海红树林土壤中固氮菌的分离与提纯”等探究性实践,活动实践探究效果良好。其中优秀作品推荐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并获省市奖励。
生物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课外作业的设计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环境。教师要从自然与生活中提炼问题背景,引导学生运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现象,探索生命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概念、原理及规律解释生命现象,审视生物学社会议题,逐步形成尊重事实和证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适当的课外科学调查、科学实践及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并能够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完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方案设计与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师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的解释与判断,逐步养成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担当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