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伟奇 (广东省韶关市始兴中学 广东韶关 512500)
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与2018年1月教育部统一对外发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接轨,整体难度与2016、2017年相比略有降低,没有偏题怪题现象。试题表述清晰,提问明确,很好地体现了《标准》中对学科核心素养与生物学大概念的考查,强调了考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促进了教、学、考的有机衔接,对新一轮高考备考及高中生物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广东、安徽、福建及山东四省份是在2016年开始加入到了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的行列。由于全国卷Ⅰ涉及考生人数众多,影响覆盖面广,且当年试题在全国高考卷中起到了一定风向标的作用,因此,在2016、2017年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2018年的高考试题,把握高考最新动向,探寻一条科学有效的高考备考途径,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将以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为例,结合近三年高考,从试题的命题角度、考查特点、备考启示等方面来进一步阐述,以期达到助力2019高考备考的目的。
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生物部分共计12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选择题均为单选,每题6分,合计36分。非选择题有6道综合类题目,其中4道为必考题,2道为选考题。4道必考题的分值不固定,合计为39分;剩下2道选考题分值均为15分,全卷满分为90分。
2018年试题考查知识涉及高中教材必修1、必修2、必修3和选修1、选修3五个模块相关内容。其中必修三个模块的内容主要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必考题)题型出现,选修模块则以非选择题(选考题)题型出现。通过对2018年试题分值分布统计分析发现(表1),与2017、2016年相比,必修1的分值比重进一步加大,必修3的分值比重有所降低,必修2与往年基本保持一致。
表1 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分值分布
其中,选择题第2题AB选项是考查必修1的内容(占3分);C、D选项考查的是必修2内容(占3分)。非选择题第29题有6分是考查必修2生物进化的内容,另外4分是考查必修3生态系统的结构内容。第31题主要考查必修3水盐平衡调节,但有大约2分是考查必修1还原糖鉴定实验的内容。
2018年试题与2017、2016年一样,突出对主干知识、实验能力的考查,部分重要考点,如细胞结构、光合作用、稳态调节、遗传定律、遗传分子的基础、生态系统原理、微生物培养和基因工程等依旧是今年考查的重点。2016~2018这三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的试题顺序与考查内容大体一致(表2):选择题第1、2题主要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子组成”等必修1方面内容;第3、4题主要以必修1、必修3内容相关的实验探究类题目为主;第5题考查“种群和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等必修3的知识;第6题主要考查必修2的遗传定律与遗传分子基础。在非选择题方面,近三年4道必考非选择题的分值一般都固定为“10分、8分、9分、12分”,且每年考查的内容基本相同。如第29题主要考查必修2模块的知识;第30题三年主要考查必修1“光合与呼吸作用综合”;第31题主要考查必修3模块的“稳态调节”;第32题基本年年一致,都是考查必修2模块的“遗传定律”及相关知识综合,试题中常出现实验方案设计及实验结果预期,因而在高考中常作为压轴题出现。在选考题方面,第37、38题近三年考查的都是选修1“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以及选修3“基因工程”的内容,并且每题都按15分计。
表2 2016~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考点分值分布
2018年全国卷I试题难度,与2017、2016年相比有所下降,属中等偏易,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
①试题作答文字量较为精简。2018年非选择题考生作答的文字书写量为418个字,比2017年的545个字少了100多字的书写量,为考生赢得了宝贵的考试时间。以往2016、2017年高考第29题会存在有意设置1~2个长空的情况,让学生填写原因、思路、结果或结论等内容。这种情况在2018年中并未出现,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答案较为精炼的填空,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试题的作答难度,体现了高考的人文关怀。
②遗传类等题目的计算量相对降低。2016年的第6题、第29题、第32题都是有关遗传方面的计算,此外还有选做题的第39题涉及到菌落数的计数;2017年有两道遗传类计算,分别是第6题与第32题;而2018年就只有一道非选择题第32题考查有关遗传方面的计算。
③选择题的设问方式较为单一。2018年的6道选择题都是选择错误选项,其中有4道题的设问方式为“(叙述)错误的是”,2道为“不合理的是”,即要求考生都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错误选项,难度有所降低。因为选择题的错误特征一般都比较明显,即使考生对错误选项不太确定,也可通过“排除法”,把正确选项剔除后而得到答案。这种单一的只选“错误”选项的设问方式,在平常的模考与练习中的得分率也相对较高。因此,2018年全国卷I的选择题难度较以往有所降低的。
《标准》首次基于生物学学科本质提炼出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2018年全国卷I更加关注对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考查,更注重在具体题目情境中去渗透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①围绕重要概念来考查考生的生命观念。例如2018年卷I第1题考查的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第29题考查的协同进化、生态学“收割理论”、生态系统的结构,第30题考查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第31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等。这些内容均围绕着题目中所考查的某个重要概念进行,很好体现了相应的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平衡观等生命观念以及运用这些生命观念去解释各种生命现象的能力。
②注重把理性思维渗透到具体题目情境当中。如选择题第2题基于DNA-蛋白质复合物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的归纳与概括能力。第4题通过曲线图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模型建构能力。第32题以果蝇的伴性遗传考查了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推理思维,还通过方案的设计及预期实验结果,来考查考生是否懂得运用演绎与推理的方法来建立假设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③巧妙设计实验考查考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如I卷选择题第4题,非选择题第31、32题等,从实验探究、方案实施、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三方面考查考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④注重提升考生的社会责任感。如I卷选择题第3题以生物固氮、农田松土、秸秆降解、烧苗现象等多个农业生产实例来进行综合考查,向考生传递了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努力提升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和担当的要求;第5题以林场老鼠的繁殖、单位水体中鱼的产量、培养瓶中细菌的种群数量等作为素材,让考生理清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种群密度的变化及其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向考生传达科学生态学观点,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考试题中有时会综合考查生物学核心素养的一个或多个要素,从而达到全面考查考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目的,如卷I第31题以实验兔为研究对象,同时考查了科学探究、理性思维、生命观念等3个要素。
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中,有4处来自教材的细节内容。例如第29题的第(1)小题对“共同进化”这一概念的考查,就来自于人教版必修2教材的第7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P.123);同样29题的第(2)小题对生态学“收割理论”的考查,也是来自该章节内容的小楷字部分。第37题“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菌落数目”,考查了选修1专题2中“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P.21)课题里面小字部分的实验案例分析。第38题对“非洲爪蟾核糖体蛋白基因与质粒重组表达实验”的考查,就源自于选修3专题1基因工程中教材正文前面部分“科技探索之路”(P.3)。由此可见,教材除正文以外的其他细节,无论是小字部分的阅读材料,还是其他各种栏目,均有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素材,因而在备考中都需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要注重对教材细节的深挖。
在新一轮的高考备考当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依纲据本”的指导思想,要明确高考究竟“考什么”“怎么考”。只有弄清楚这些基本问题,高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备考才会稳步有效推进。这里所说的与“本”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教科书,是高考理综全国卷I命题的主要参考教材,理应成为高考备考的第一手材料。这里需要强调“纲”具体指代《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考纲说明》)。教育部考试中心在每年的高考前都会发布最新的《考纲说明》,因此关注与研究考纲的最新变化,便成为了教师获取当年高考最新动向的一个有效途径。
2017年发行《考纲说明》修订了“获取信息的能力”一栏的相关表述,把“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调整为“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2018年的《考纲说明》亦是如此,其中新的表述“生命科学的突出成就”主要是指对生命科学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具有很好育人价值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等。
在《考纲说明》修订后的两年高考全国卷I试题中,都考查了与生命科学相关突出成就的试题。如2017年的第38题以“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为切入点,考查该实验对基因工程理论建立所提供的启示。还有2018年第38题则以“博耶和科恩所进行的非洲爪蟾核糖体蛋白基因与质粒进行重组并成功表达的实验”为题材进行考查。两道试题的素材都是生物科学史上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前者是基因工程的先导,后者标志了基因工程的正式问世,且二者均出自选修3教材“专题一 基因工程”里面的“科技探索之路”,记述了催生基因工程几项重大基础理论与技术发明。高考通过节选这两个具有突出成就的素材,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生物学课程的学科特点以及育人价值。可见,教师只有及时关注考纲的最新变化,并以考纲作为主线贯穿高考复习的始终,才能准确把握高考的主旋律,备考才会更加科学有效。
2016年非选择题中有3道出现跨模块(第29题涉及必修1和必修2;第30题涉及必修1和必修2;第31题涉及必修3和必修1)。2017年非选择题中有2道出现跨模块(第37题涉及选修1和必修1;第38题涉及选修3和必修1),选择题有1道(第1题涉及必修1和必修3)。2018年也有2道非选择题出现跨模块现象(第29题涉及必修2和必修3;第31题涉及必修3和必修1),选择题有1道(第2题涉及必修1和必修2)。通过对近三年全国卷I的对比发现,试题中的跨模块现象已成为高考常态,命题者往往找准一个点,由点发散,与考点相关模块的知识内容都会作为题材来进行考查。这类一题多点的命题方式,使得高考命题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当然,生物学本身作为一门完整的系统科学,就要求考生具备相应的知识迁移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后期备考当中,要格外注重各模块知识的联系,加强模块间知识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对综合知识的驾驭能力。
此外,在高考生物复习当中,教师可借助概念图来进行模块间知识的整合,以“基因工程”为例(图1),把涉及模块的相关知识通过概念图进行有效整合,既能清晰有效地呈现教材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和联系,从而进行有效的复习备考。
图1基因工程概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