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龙
(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学,江苏昆山 215300)
高中物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内容。这就需要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本文根据教学实际,介绍了四种教学中被使用的探究教学方法。
探究教学鼓励教师将学习主导权归还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课前预习。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的预习微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掌握简单的基础物理知识,并寻找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观看微视频过程中多提问题,并可以尝试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查询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果问题还不能解决,再尝试与其他学生交流,请教教师应作为最后的选择。这种方式保证了学生最大限度地自主学习。
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还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注意到微视频中的重点知识;也可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进行思考,提高预习效率。比如在“时间与位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首先要收集课本知识,然后寻找时间与位移的典型例子。比如列车时刻表,给出列车到达时间和列车停靠时间,让学生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再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时间与时刻的区别,并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熟悉时间与时刻概念的区别。教师还可以在微视频中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对已经预习过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探究。还以“时间与位移”的课前预习微视频为例,教师可以在微视频的最后提出如下问题:尝试定义时间与时刻,并说明两者的区别。通过提出这样的思考题,让学生对时间的概念进一步明确知晓,对时间与时刻的区别做出一个清晰的界定。教师还应在微视频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但注意不要干涉过多,给学生足够空间去自由思考和探究。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课本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也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教师根据课本知识创设教学情境时,要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1]。比如,在“时间与位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时间与时刻概念的区别时,需要创设一个火车运行的情景,而如何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情景讨论中则是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给出如下情景:暑假时,学生一起乘坐火车从北京出发去武汉旅游,中途路过了石家庄和郑州。火车11点整到达石家庄,11点15分离开石家庄,13点整到达郑州,13点13分离开了郑州。通过暑假旅游这一话题吸引学生,让他们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此时教师再让学生思考火车在石家庄停留的时间与火车离开石家庄的时刻,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来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概念。
教师在根据学生问题创设情境时,直接创设即可。但要注意保证情境的生动形象,力求学生可以通过情境快速解决问题。比如在“时间与位移”一课的教学中,讲解位移与路程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景:早上在操场跑操时,一位同学跑了4圈(已知操场一圈为400m),那么该学生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多少?学生发现该同学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相同,没有产生位移;但该学生跑了4圈共1600m,也就是路程为1600m。这样,学生对位移和路程的概念和区别就会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教师应多利用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物理知识,让学生独立和高效地学习物理。
在探究教学中,实验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教学方式[2]。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的发生,从而使学生相信课本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进而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比如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课中讲解“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质量无关”这一现象时,教师直接讲解或者通过情境教学等方式都不能轻易说服学生,而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去验证这一现象,则能很轻松地说服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将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体,比如纸片和纸团、硬币和纸片、硬币和包住硬币的纸团等,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质量相同的物体下落速度可能不同、质量不同的物体下落速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然后得出“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质量无关”这一结论,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理现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几名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数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的讲解。让同一个小组的学生共同学习一节知识,并讨论交流解决遇到的问题,再派代表上台讲解该节知识。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组内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探究。比如在《力的合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指派小组进行该节内容讲解后,学生为了学习该节知识,可以观看网上教学视频、讨论交流、实验验证。学生在讨论如何上台讲解该节知识时,为了展示力的合成这一物理知识,可以考虑借鉴教材中所使用的道具来进行说明,使用三个弹簧测力计、一根线和一根皮筋来展示,从而更加直观地解释力的合成。教师让学生分小组来讲解一个小节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也能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此外,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可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让几名学生成立一个小组共同进行实验探究。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高效地完成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实验中分享更多想法,学习更多物理知识[3]。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比如在学生分小组讲解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提问交流,通过交流解决疑问;也可以通过交流纠正讲解过程中的错误内容,通过互相交流,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当然,学生间交流可以不局限于课堂交流,还可以使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课后交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探究学习。
总之,高中物理探究教学应是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教师在课堂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权利。通过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探究学习中,让学生积极思考,在探究学习中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学好物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