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卫芳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文山初级中学,江苏南通 226302)
问题式教学法是针对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而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在课堂是“被主宰”,整个课堂永远是老师在传输,学生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不用赘述,老师们就已经很清楚了,问题是如何革除掉这个弊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式教学法被广泛地接受并应用到了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中。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这种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1]。
问题式教学法,最关键的就是老师能够提出一个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生物,他们的生物知识和生物思维并不是非常完备,如果老师完全放手,反而不利于学生思考。那么如何提问呢?那就是把问题提到学生的困惑处,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植物的光合作用》时,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海尔蒙特实验,这个实验非常有趣,学生阅读这个实验也不难,难的是老师如何针对这个实验提出问题。在学生了解了实验过程后,老师并没有直接向学生提问“实验的结论是什么”,而是提出“通过这个实验,海尔蒙特觉得植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能够回答出“雨水是植物增重的原因”。但是,七年级的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他们能明白植物生长是需要太阳的,所以这里他们就会明显产生困惑:阳光哪里去了?有了这样的困惑,老师提出“植物生长是靠太阳的,阳光在植物的生长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这样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就能积极地投入下一个问题的探寻中。
因为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所以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稍微具体一些,这样给学生指引了一个明确的思考方向。第二问题是由第一个问题过渡而来的,并且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达到了以问题为引子,启迪学生去探寻更多问题的目的。
问题式教学法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老师提出合适、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第二个层面是在学生思考、思索的过程中,自己能够发现问题,向老师寻求帮助或自己再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思考中再不断地发现问题。第一个层面是基础,比较简单,第二个层面是提升,比较困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老师应该多多关注第二个层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寻求合作探究[2]。
在教学《地面上的植物》时,老师在课前就要求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各种植物,在观察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上课时,老师首先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植物、发现的问题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几种植物,提出问题“认识这些植物吗?能够说出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吗?”老师出示植物图片,并要把开花的放在一起,结果的放到一起,阳光下的放到一起,阴凉处的放到一起,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其中的问题。有了发现问题的快乐,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之下,学生就会主动思考,主动地去寻求帮助。
敢于质疑问难是学习中最优秀的品质,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看来并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时,此时千万不能打击、压制学生质疑的精神,而是应该恰当地引导,把学生的问题引到正确的方向,帮助他们思维,以保护其好奇心。
提出问题后,学生需要思考、分析、总结、概括,那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创造宽松的环境就非常重要了。充足的时间自不必说,这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基本条件,我们这里重点要说的是宽松的环境。心理学证明,民主、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和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成正比,就是说老师越尊重和相信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生的主动性越强,思维越活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越高。相反,老师把控得越细,学生的思维就越没有突破口。
在教学《生物的遗传》时,老师提出问题“什么是遗传?”,然后由学生自主探究。因为 “遗传”和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所以老师不必做过多的引导,他们就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遗传的概念。有了宽松、有趣的课堂开始,接下来学生的思维就会异常活跃。他们不满足于知道了“种瓜得关、种豆得豆”“儿子长得像妈妈或者女儿长得像爸爸”这类已有的生活积累,而是会提出更深一层的问题,“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什么要长得像爸爸、妈妈?”,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学生要探究的下一个问题“生物的性状与基因和染色体”。
这节课的成功首先在于有了一个宽松的课堂开始,老师并没有死板地给学生灌输什么是遗传,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自主交流,从气氛上为之后顺利展开教学做好铺垫。关于基因和染色体,这些内容虽然比较抽象,但是老师也没有必要掰开揉碎给学生讲述,而是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能够仔细阅读教材资料,让学生的思维有时间得到充分的延展。
在学生发现、研究、探寻的过程中,老师要做的是扩大学生“狭小”的视野,引导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的需求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教学《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时,老师课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实验:把叶多、叶少和无叶的粗细差不多的三段小树枝插入瓶子中,瓶子中的水要保持一样多,然后把露在瓶子外边的树枝部分用塑料袋扎紧,放到阳光下进行观察。上课时,每个小组都要说出本小组观察到的现象,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这个实验的结果,并把结果清晰地展示出来:叶子多的树枝,水位下降明显,塑料袋子水珠多;叶子少的树枝,水位下降也比较明显,但是不如叶子多的明显,塑料袋子水珠也不少,但没有叶子多的多;没有叶子的树枝,水位下降不明显,塑料袋子里的水珠也不多。
课堂进行到这里,不等老师引导和启发,学生马上就会兴致勃勃地问“为什么”。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会发现问题,而是老师没有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的条件。这就是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并不要忽略老师主导作用的原因。
教学中,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维和长远的发展,而问题式教学法就是能够帮助老师实现这种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作为基础教学的生物老师,一定要认清当前的形势,让教学既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