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泽荣(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江苏南通 226300)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教学,使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进行有目的的思考、分析,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实现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1]。
物理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的掌握,而且注入式的课堂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是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巧用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向心力》时,学生在生活中虽然经常看到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情况,但没有仔细探讨过在做圆周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因此,教师让学生从家里拿来了细绳、塑料袋、蹦蹦球。上课时,教师把学生领到操场上,让学生把蹦蹦球放到塑料袋中,然后用细绳把塑料袋系起来,使蹦蹦球在细绳的作用下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让学生体验手的感觉,经过操作,学生感到细绳在拉手。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手会感受到拉力呢?手受到的拉力与什么有关呢?学生对感受拉力的问题通过思考和分析,最后清楚了是由于物体要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而蹦蹦球需要的向心力是由绳子的拉力提供的。可是到了确定拉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学生显得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重新体验蹦蹦球做圆周运动时手的感受,学生进行了操作、探究,有学生提出:当蹦蹦球转得越快时,手感受到的力越大。然后,教师又拿出一个大些的球让学生进行操作,并要求谈谈手的感受,学生经过操作,感受到手受到的力也大。这时,教师再带领学生总结向心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心中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强化了学生对向心力表达式的理解。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和谐、自由,使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有目的的思考和探究中,提升探究能力和学习效果。
由于物理学科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有时理解起来感觉很难。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运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师后续提出问题奠定一定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升物理能力。
例如,在教学《动量和动量定理》讲述到动量定理部分时,教师拿出了一块橡皮泥和海绵,并把橡皮泥做成长方体状,从高处让橡皮泥自由下落到讲桌上,结果学生看到橡皮泥变形并贴在了桌面上。教师再次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状,仍旧从原来的高度下落,不过这次在橡皮泥的正下方放了一块海绵,这次橡皮泥的形状并没有发生变化。教师提出:为什么这次橡皮泥会安然无恙呢?学生开始思考,想到了动量定理的内容,由于橡皮泥两次是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因此到地面时动量相同,与桌面发生作用后动量又都是零,也就是两次动量的变化量是相同的,那么直接作用在桌面上和通过海绵作用在桌面上,接触的时间发生了变化,这就使橡皮泥受到的力不同,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形状。通过这样的演示和解释,学生理解了动量定理的内容。
教师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再将问题提出,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分析。在这样的过程中,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不同,教师应顾及学生的能力差异,采用问题教学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有倾听和表达建议的机会。然后将学生关注的问题提出来,进一步探究、思考,强化认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例如,在教学《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教师利用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观看了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自由下落的物体掉到弹簧上。教师突出问题:如果认为任何接触面是光滑的,那么物体的动能和具有的势能是怎样发生转化的?其中动能如何变化、势能又是如何变化的?在这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开始积极思考、讨论和交流,每个学生都提出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经过小组讨论,最终得出答案。教师组织各小组在班内进行交流,有学生提出自由下落的物体具有一定的动能,当与弹簧接触后就会使弹簧发生形变,产生弹性势能,当物体离开弹簧时会回到原来的高度,说明总的机械能是不变的,当物体下落时动能减小,弹性势能增加。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在征求了其他同学的意见后最终给出了结论,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完成了知识体系的构建。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产生思维的连贯性,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扩展。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把各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促使学生深入地学习物理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时,教师先准备了大小两个线圈、一节干电池、灵敏电流计、电键、导线。上课时,教师先把大线圈和灵敏电流计用导线连接好,把小线圈与电键、干电池用导线连接起来。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到了随着小线圈的插入,大线圈所在的闭合回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接着教师又让小线圈不动,把大线圈套进小线圈的过程中,也发现了指针的偏转。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感应电流是由于磁场和导体发生了相对运动而产生的。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向学生提出:如果不动大小线圈,能否在闭合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呢?有学生根据实验:当两个线圈不动,电流计的指针就不会偏转,提出磁场变化也能产生感应电流。教师就让这个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这个学生利用教师连接的电路只是打开、闭合电键,在这一瞬间学生发现指针真的偏转了,这时其他学生也想到了如果有滑动变阻器,也能调整电路的电流,使指针偏转。这时学生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就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问题教学,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