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春娟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江苏苏州 215211)
错误是普遍存在的,存在即合理,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犯错,教学本身就是不断出现错误并及时纠错的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满足于一帆风顺的课堂,将错误看作洪水猛兽,在预设时尽可能地避免,这就造成了一种课堂假象,错上加错。对此,要转变观念,理性面对学生的错误并灵活引导,以此优化教学。
作为老师,追求课堂完美是一种正常心理,无可非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完美”“经常有错误”却是教学常态,这是无法改变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害怕犯错,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希望表现出最好的一面,十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因而不敢触碰错误。针对这一问题,就要积极引导,在处理学生错误时,以平和、理性的态度悦纳。这样不仅能调整学生的心态,还能帮助其查错、纠错,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体系的完善[1]。
在教学《种群和群落》一课时,学生对于种群和群落这两个概念经常混淆。对此,我没有批评学生,而是帮助其纠正:对于这两个关系很近的概念,谁能来解释一下?学生回顾新课,随即想到: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清楚概念后,我便开始引导区分:“两者有什么分别?”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交流得出结论:种群是单种生物,群落是一定范围的多种生物集合体。由此,在纠正错误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帮助其正确理解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这样处理错误的方式,不仅能改变学生对错误的态度,还能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思考,主动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以此完善知识体系,培养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错误并不可怕,有效的教育就在于引导学生正视错误,及时纠正,这样才能避免再犯,进而促进能力的提升。进入高中以后,学生明显觉得知识难度增加,容易做错题目,对此就要结合具体情境展开引导,帮助学生透过表面分析内里,以此深化对于知识的理解[2]。
在教学《光与光合作用》一课时,学生在做题时经常把“产生的O2”和“释放的O2”混淆,但实际上不只是做题上的疏漏,更多的是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知识理解不到位。分析原因后,我知道了学生知识的“短板”,在之后的复习中格外注意,将知识链脱节的地方接上,避免再次出现“短板”。在处理综合性问题时,如遗传概率计算题,学生经常出现失误。分析原因后发现主要在于学生思维不够灵活,由于题目存在较强的综合性,所以对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要求高,单一思考很难解决。对此,在解决问题时就要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尝试建构新知桥梁,以此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这样才能减少错误,并且在根源上避免。
这样一来,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错误的原因,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还能深化认知,深入本质,促进理解,以此提高思维的活跃度,减少预测性错误的发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堂教学离不开实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这时,就要及时捕捉,灵活处理,将预设与生成结合,给课堂增添精彩。
显微镜是生物实验中最常用的观察仪器,很多实验都要用到。一般在课堂进行时,我会组织合作学习,以此提高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状况,对此就要及时捕捉。例如,在某次实验课上,一位女生紧张地说她不慎将显微镜装片压碎了。我连忙安慰她,并借此引导全班学生分析装片被压碎的原因,并一起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首先,我开门见山地提问:“为什么装片会碎?有哪些原因?”引导学生探究。先让其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班级讨论:
生1: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没有从侧面注视物镜。
学生讲得不错,我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将低倍镜对准通光孔,将镜筒降到最低处,引导学生发现。这时,学生发现:即使将镜筒降到最低处,离装片还有一定距离。针对这一操作,我接着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通过交流发现,使用高倍镜对准了通光孔,进而出现了这种现象。这时,我引导学生总结:“在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什么?”学生马上联想到口诀:低倍对准通光孔,侧看物镜降镜筒;对光莫用高倍镜,规范操作记心中。
这样一来,借助这一错误,学生就能牢记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以后再用到显微镜就不会犯相同的错误。
一般来说,我们都将有效的生成看作课堂精彩,其实预设也可以成就精彩。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错误设置引发学生思考,在预设基础上促进生成,以此带动学生思考,促进其思维发散、膨胀,以此达到预期目标,在实现能力提升的同时优化课堂。
在教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时,我创设了情境引导:“如果你不幸流落荒岛,身边只有一只母鸡和一些玉米,你会选择先吃什么?”以此激发学生思考,之后我给出两种选择:“第一种,你可以先吃鸡,再吃玉米;第二种,你可以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然后吃鸡生下的蛋,再吃鸡。”对此,大部分学生选择第二种,我笑而不语,没有揭示答案,而是进入新课教学。随着认知的深入,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并尝试运用新知解释。最后,在掌握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后,他们恍然大悟:由于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如果用玉米来喂养鸡就增加了一个营养级,能量会损失大部分,这样人可利用的能量减少了。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积极学习,主动探究,还能鼓励其自主纠正错误,在不断反思中深化知识理解,以此优化课堂听讲,充分发挥错题作用,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错误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宝贵资源,对课堂设计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关注,充分利用,以此优化教学,让学生在错误引导下主动探究,透过文字表象深入内里,以此完成预期目标,达到理想效果。